庄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天马行空的愤青庄子,怎么会和神神秘秘
TUhjnbcbe - 2025/4/23 21:14:00
庄子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又是一个极度聪明的人,两千年来,迷倒在庄子魅力下的人不计其数,而作为中国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宗教之一“道家”更是将庄子作为开山祖师,和老子并列,是为“老庄”。1、庄子其实是敬称,相当于我们说的“庄先生、庄老师”,庄子本名叫做庄周,宋国蒙人,生于春秋战国,年龄比孟子稍微小一点。年轻的庄周应该十分帅气,而且颇具个性。帅气是我自己的臆想,因为有趣的灵魂最好还是拥有好看的皮囊,那么年轻的庄周想必是风流倜傥、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的那一类。但是颇具个性确实证据确凿,愤世嫉俗、棱角鲜明、敢说敢为、不拘一格,总之在朋友圈里是鹤立鸡群的那一类。庄周这种个性一保持就是几十年,年轻时虽然因为才华做了官——“漆园吏”,但是估计没做多久,因为看不惯一些事情,直接撂挑子不干了,“漆园吏”变成了“漆园傲吏”。有人觉得庄周的辞职和陶渊明的辞职是一类的,我不以为然。陶渊明属于我不想向你们弯腰我不干了,而庄周属于我不需要向你们弯腰,老子就是不想干了!一个是满腹不满的中年大叔,而一个是洒脱个性的青年才俊。辞职后的庄周并没有下海经商,也没有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拥有几十亩田地。于是,没多久就穷困潦倒,身无分文了。不得已就去找一个做监河侯的朋友借米,结果还碰了一鼻子灰,气的几十年都难以忘怀,后来还写进了《庄子·外物·涸辙之鲋》。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知道庄周同志是怎么熬过那段日子的,但帅气洒脱的年轻人大概是不能再玉树临风了。或者是读了好多书,或者是想了好多事,当再次出现在历史中的时候,庄子已经搬家到了黄河以北的濮阳,在那条著名的河“濮水”旁边住了下来,平时读读书,逗逗小朋友,偶尔还跑到濮水去钓鱼。楚王想要请庄周出来做官,派了两个人去请,正好在濮水边找到了他。结果庄周并没有被高官厚禄吸引,却委婉地请两位公差吃了一顿闭门羹。“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穷困潦倒的庄周拒绝了南方大国高管的聘书,在常人看来不可理喻。年薪百万难道不比你借米还被放鸽子好过吗?但这就是庄周的独特,初看有些玩世不恭,当你理解了庄周的想法后,才会觉得这个人做了很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2、庄周在道家地位极高,仅次于老子,所以提起道家,必是“老庄”,这两人的名字捆绑了两千年,而且还将继续捆绑下去。道家和道教本来属于两码事,道家是学派,道教是宗教。但是两者又是千丝万连,道教的思想源自于道教,道教又是道家学说的世俗化。但是无论道家还是道教,庄子都是响当当的二号人物,《庄子》一书还被包装成《南华经》,世代被道教传颂。而老子终究是那个神秘的睿智老者,白发苍苍,骑着青牛,莞尔一笑便消失在天边。既不洒脱,更不愤世嫉俗,大概年轻的时候也并不会特里独行。那为什么两人性格偏差如此大,却偏偏能如影随形的相伴了千年呢?3、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道教也是。我们熟知的道士都是仙风道骨、不问世事的。但是又有一种说法是“道士逢乱世下山救难,逢盛世隐居修道”,其实这正是道家的思想核心。老子的“无为”,本质上其实还是是“有为”,甚至是“大有作为”。“为无为,则无不为矣!”“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按照老子的理解,这便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但是庄子是真无为,不只是说说,还真就这么干。请楚王的公差吃闭门羹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他为什么拒绝呢?其实庄子怕我们不明白,专门写了《逍遥游》来解释。庄子追求的生活其实就是逍遥。那些世俗繁琐,那些功名利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统统是没有价值的。生命的目的如果为了追求这些虚幻的东西,那就太悲催了。相反,如果能找一棵大树“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生命才是鲜活的,才真正拥有价值。4、如果说老子比较古板,像是一个彻底的哲学家,那么庄子就丰富多了,庄子是一个充满情感的性情中人。不仅非常感性,更是一位诗意盎然的文学家,充满了各种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把《庄子》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而《庄子》中的《逍遥游》《庖丁解牛》《庄生梦蝶》等等都是脍炙人口、趣味非凡的名篇。5、虽然庄子比老子更性情,更浪漫,但是核心思想却是一脉相承。因为老子之后的两大重量级粉丝,一个是孔子,另一个就是庄子。孔子问道老子是为了解答心中疑惑,而庄子崇拜老子,那是彻头彻尾的“迷恋”。《庄子》书中多次提到同时代的人物,仔细读会发现庄子瞧不上孔子,更瞧不起天天御风而行的列子,对同是道家学派的杨朱之学也颇有微词,但唯独对老子永远是毕恭毕敬,活脱脱一个“脑残粉”形象。因为庄子理解老子,并在内心深处是及其肯定的。其实庄子一生都在践行着老子所说的“道”,他拒绝了楚王,不愿和惠子去争宰相的位子,是因为老子说的:“无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他虽然终生赤贫,就像泥坑里自由爬行的乌龟,却依然逍遥度日,是因为老子说:“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虽然身为布衣,却依然能够和在世俗中争名利的惠子成为朋友正是老子讲的“和光同尘”。充满浪漫主义的庄子活成了自己的“逍遥”,也活成了老子想过却只能靠出关才过上的生活“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庄子非但思想上和老子一脉相承,《庄子》这本书也完全可以用老子解读,如庄子齐物论就是老子说的玄同;庄子说的圣人不死,大道不止本身也是阐述老子说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观点;庄子说的至人用心若镜,实则为老子说的:涤除玄览(以道为镜),能无疵乎!;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实则是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6、庄子之于老子,一个浪漫灵慧,一个严谨深奥,实则是殊途同归,最后汇到了一起。老子不争什么,庄子也不争什么,老子像顶天的大树,而庄子则花了一生的时间将这棵大树添枝加叶,缀上点点繁星。所以从他们碰撞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永远会相伴在一起,共同在中国灿烂的文化中永远闪耀。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马行空的愤青庄子,怎么会和神神秘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