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一本书上看过一则寓言故事,叫:纪昌学射。讲的是战国时期一位名叫纪昌的人学习射箭。
故事是这样的:甘蝇是古代一位神射手,拉开弓,兽就倒下,鸟就落下。甘蝇的弟子名叫飞卫,他的射术超过了他的师傅。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才可以学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盯着织布机上的梭子练习不眨眼睛。两年之后,即使锥子尖刺在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但是他的老师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看东西才可以。要做到视小如大,视微如著,”——也就是说要练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
纪昌回到家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户上,远远地看着它,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纪昌便用箭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箭穿透了虱子的中心,但牦牛尾巴的毛却没有断。
纪昌又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地说道:“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讲到这,故事就圆满的结束了。作者最后教育我们要像纪昌一样,刻苦学习,有恒心,有毅力。
等我到了成年,才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列子,》读完《列子》的原文,才知道这个故事还有更精彩的结尾——纪昌把飞卫的功夫学到手以后,觉得全天下只有飞卫才能和自己匹敌,于是谋划杀死飞卫。终于有一天两个人在野外相遇。
纪昌和飞卫都互相朝对方射箭,两个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最后飞卫的箭射完了,而纪昌还剩最后一支,他把箭射了出去,飞卫举起身边的棘刺把飞来的箭头分毫不差地挡了下来。这时两个人都扔了弓,相拥而泣,互相认为父子,发誓不再将这种技术传给任何人。
至高无上的的射术,就像武侠小说中的“辟邪剑谱”、九阴真经一样,让练武人抛弃了道义,进入了发狂的境界。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因为作者的断章取义,使小时候的我对充满智慧的《列子》做了一次坐井观天的解读。
类似的断章取义,还有很多。比如:三十年前的中学历史课本介绍庄子说:《庄子》提出一个朴素的哲学观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告诉我们:生命短暂,我们需要抓紧时间刻苦勤奋地学习。但是庄子的意思恰恰相反,庄子在说完此话后,紧接着又说:“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说,我们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看不到尽头的知识,是很危险的。——人再怎样求学求知,都不可能穷尽学问,但是我们的心,如果不能觉悟生命的真相,任由心神向外奔驰,这叫逐物,总有一个东西在牵着自己走,自己还做不了主宰,心总得不到安宁,我们就成了行尸走肉,这样的确是很危险的。
因为断章取义,我们无法领悟庄子的苦心,反而反其本意,背道而驰。真的是“殆已”!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有一句话:"你不辩贤愚,无毒不丈夫。"从此“无毒不丈夫”这句话,成了行凶作恶者的思想行为的“理论根据”,并以此作为他们下毒手的信条。其实,这句话是以讹传讹而来,并非原句原意。原文出自《增广贤文》:“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是度量的“度”,而不是狠毒的“毒”——好好地阳春白雪,因为断章取义,硬生生变成了下里巴人。
有一届诗词大会的擂主,在回答主持人的提问时,表示要与大家共同分享快乐时说道:“独乐(le)乐不如众乐(le)乐”
其实,如果我们通读《孟子梁惠王章句》,不难发现,正确的读法应该是““独乐(yue)乐不如众乐(yue)乐””
还是断章取义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