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之生死观
TUhjnbcbe - 2025/4/30 17:08:00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的地方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孔子的生死观:

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关于生死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

儒家认为死生有命,那就不必去深究死后的世界,也不必追问什么时候死,只要问现在是否已经做好本身的工作与尽到本分的责任。简单地说,根据孔子精神,物有本末,事有先后,如果眼前的事都做不好,如何奢求以后的事能做好如果对此生都照顾不好,如何照顾死后来世这代表生后世界并不重要,而是在优先顺序上,应以生前现世为先,才能符合仁心人道。

与生死相关的就是鬼神问题,当弟子问孔子关于鬼神问题时,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意思是说,专心致力于老百姓应遵从的道德,敬鬼神但要远离他,这就是智。

这句话说明孔子是认为有鬼神的,也表明他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此外,孔子还强调不语怪力和乱神,也就是说,对于鬼神,孔子只是讲正义之神,不讲一些邪恶的鬼神,因为这样对生没有什么意义。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之外,还主张祭神,并且祭神时要虔诚,但这种虔诚不是宗教式的。

孔子认为鬼神是先人们的精神,之所以要对其祭祀,目的是使人们追怀往古,回念本始,不忘记自己生命的由来,从而教民相爱,上下用情。所以孔子强调祭神如神在的重点是追求精神之至诚、礼仪之庄重,以此提升灵性、净化人性,并不在于对一般鬼神的膜拜。

总之,对于生死,孔子认为死亡是必然的,那么就要生得有意义,从而延伸自己的价值。人生的幸福不在宗教式的彼岸,也不在死后的未来,而在有限的生存阶段,在于用自己的智慧、品德和勇气战胜艰难困苦所获得的每一个具体的收获之中,在仁的道德境界的追求和实现。

孟子的生死观: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认为践行仁义道德、体现仁德价值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毕生求道,为正道而死方为“正命”,方得始终。当面临生命欲求与仁义道德两者间的抉择时,孟子主张“舍生而取义”。

在孟子看来,仁义的价值高于一切,甚至是生死,其所谓的“欲甚于生”,赋予人的生死以仁义的价值。这种“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追求显然是对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思想的发挥与延伸。

当然,孟子突出“义”的至上价值、主张为义舍命,并不意味着孟子轻视生命,作无谓的牺牲,他还讲“权”,即是指衡量轻重而变通处理。《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男女授受不亲”是当时的礼制。

周礼规定:男女在递、接物品时双方的手不能接触。所以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但孟子又认为礼不是死板的,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变通,而且必须变通。比如当嫂子溺水的时候,小叔子此时不应拘泥于“男女授受不亲”的礼规,应伸手去拉她,否则就是见死不救,这就与豺狼无异了。“礼”虽然很重要,但一般的礼节与人的生命仍然是无法相比的,不能因为重“礼”而牺牲,要死得其所,为仁义道德这一永恒终极的价值而牺牲才是死得其所,可以超越死亡实现不朽。

庄子的生死观:

秦失(yi)吊丧

老聃死了,秦国来了一个隐士来吊唁,看到老子的那些弟子个个痛哭流涕,满脸泪痕。秦隐士号叫了三声,转身而出。

弟子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个学生追出来大声呵责:“秦先生,你难道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隐士停下脚步:“当然是朋友。”

“那么,像你这样来吊丧,合适吗?”学生悲愤而言。秦隐士微微一笑,面向满屋人群,“有何不可呢?唉!我本来以为你们老师是圣人,现在看来我错了,圣人怎么能教出你们这样的弟子呢?你们怎么不能理解你们老师的思想呢?”

“刚来的看到有老年人哭,像是哭自己的儿子;有年轻人哭,像是哭自己的父母。这些人中啊,一定有不想来吊唁而来吊唁的,有不想哭而哭了的。这是在逃避天意,同时也违背人真实的情感啊。”“你们的老师,他来,是顺应时代而生;他去,是顺应自然而去。对时代、对自然能够安然的人,生之快乐、死之悲伤都不会萦绕在心头。若能把生死不放心头,这是上帝帮你把绳索给解开了,这不就真正自由了吗?”“请看这盏灯,灯油被燃尽,然而灯火却无穷尽,早已传遍四海。你们的老师啊,他虽然死去,但是火光不灭,精神长存。你们这帮臭小子,现在再来说说,我这样吊唁可以吗?”

有人会说:秦先生只是老子的朋友,庄子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他人的生死,无关痛痒,当然看得开了。那么,对于自己亲人的离去,庄先生又是什么态度呢?

鼓盆而歌

庄子的妻子死了,好朋友惠子去吊唁。惠子这个人,每一次的出场不是正在和庄子“掐架”,就是正在“掐架”的路上。连这种悲伤的场合也不例外。

当惠子一脸严肃、满脸庄重地步入灵堂之时,看到庄子正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这是一个特别不优雅的动作,荆轲刺秦王时,临死前也是用这个动作蔑视秦王,获取心理上胜利的。更过分的是,庄子居然还敲着瓦缸子,高声放歌。

惠子这个千年怼友,再也忍不下去了:“庄子啊庄子,你还是人吗?夫妻多年,伉俪情深,眼前这个女人,为你生儿育女,送走青春,衰老至死。你不哭也就算了,还敲盆唱歌,你说说自己是不是太过分了?”

庄子叹了一口气,说:“友啊,你还是不理解我。她刚离世的时候,我焉能不悲伤?然而我静言思之,她出生之前,无形无气,后来恍恍惚惚中,阴阳二气交配,变成一缕香魂,魂魄又化为人体,成为生命之后又历经岁月,如今又回归死亡。这不是和自然界春夏秋冬时序变迁一样吗?”

“你再来看啊,她安卧在天地自然之间,像是睡着的样子。我若是嗷嗷悲哭,是不懂得生命之道啊,是不通达天命啊。这样想来,我就不悲伤了,还是节哀,敲盆而歌的好。”有人会说:这是他老婆死了,他在这里唱歌,若是他自己死了,看他如何?

庄子将死

庄子即将死了,弟子们打算隆重地埋葬他。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材,以日月为玉璧、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为随送作为我的陪葬品。我的陪葬品还不完备吗?怎么还要隆重地厚葬呐!”

弟子们说:“我们担心您死后那样露天不葬,会被乌鸦、老鹰吃了。”

庄子说:“不埋葬,会被空中的乌鸦、老鹰吃了;埋葬了,会被地下的蝼蛄、蚂蚁吃了;(你们埋葬我)从乌鸦、老鹰的嘴里夺去送给蝼蛄、蚂蚁吃,不是太偏心了吗?”

无牵无挂,不喜不悲,融入大道尽自然。庄子认为无论生还是死,都是命中注定的,是不可更改的,不可断绝的,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注定了死,这是一个必然,是自然万物都必须要遵循的。

庄子的道,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自然而然地道,在这个道的海洋里,死,是一种新的开始,因此对待死,我们要坦然、自然。

老子的生死观:

老子说,对待生死,世界上分为三种人:顺生而生的人、向死而生的人、过渡求生的人。在这里,老子

1
查看完整版本: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之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