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这篇耳熟能详的《逍遥游》是道家学派经典著作《庄子》的首篇,也是它的代表作。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它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更以酣畅饱满的文辞被奉为文学之冠。
庄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的文章想象奇特,极具浪漫主义风格,采用了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形式,构成了他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
就连鲁迅也称:“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这本《人间逍遥游》就是以《庄子》内篇为底本,由北大青年作家、古典文学学者陈可抒从思想、文化、艺术、人生等多方面进行注释和解读,有深度、有角度地带我们领略了庄学的逻辑之美。
他在这本书里提及了庄学的三位一体,即体、用、辩。
“体”是本体,也就是立论,是庄学的根本。
“用”是作用,也就是就事论事,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辩”是两者以外的答疑解惑。
简单说就是,“体”就是讲出自己的理论,“用”就是用这些理论来分析人或事物,“辩”就是对没有提到的地方进行解惑。
陈可抒把《庄子》整本书都用了三位一体搭了个框架,清晰地为我们呈现了庄学的精妙之处。
他还剖析了《庄子》内篇的结构,《庄子》内篇共有七篇,每一篇的结尾都与的开篇顺承相接,最后一篇的结尾还能与首篇呼应,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串联。
难怪他评价庄子是一位逻辑超一流的哲学家。
《庄子》里面奇丽的寓言、隐喻、思辨、立论共同构建了“我与天道”这一哲学命题。里面的立论环环相扣,立言层次分明,逻辑连贯又自洽,呈现出了一种圆融的美感。
就拿这篇熟悉的《逍遥游》来说,以前只知道熟读并背诵,现在跟着陈可抒再看这篇文章,才发现这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以及那叹为观止的逻辑之美。
这篇文章从五个视角进行阐述:讲述者、旁观者(他人)、当事者(鲲鹏)、退缩者(蜩与学鸠)、有志者(汤与棘)。
讲述者先总述,讲述鲲鹏自身的变化,以及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引发后面的名实之辩和小知大知之辩。
旁观者只看到了鲲鹏成功后的光鲜,却看不到鲲鹏背后的艰辛,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