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南华真经》杂篇天下译文7
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原文: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担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卫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耻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着。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苗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聘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巖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日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日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聘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译文:以无形无为的本性视为精华,以有形的万物视为粗糙,以个体小我有积蓄功名利禄等各种利益视为对整体认知上的不充足不完整,使身心坦荡自然地唯独与光明磊落的精神共处(不使身心与自私欲望共处,唯独与像日月一样光明磊落的精神相处),这是古代道术的内涵之一。关尹、老聃对这种大道精神很喜欢,主张建立在常无与常有的基础上,以太和一体之气(太极一体之和谐之气)为核心,以柔弱谦下为外表,以空虚(虚无)的观点不毁灭不极端偏执的否定万物的存在作为道与万物相互连通的实质。
关尹说:"在自己心中如果没有居住着自私欲望,有形之物就会从本性中各自彰显。精神运动的时候就会如同流水一样自然无为、喜欢处于卑下之地,柔软,能够随外界地形的变化而变化;精神安静的时候就会如同明镜一样,能够照见一切万物,而内心却毫无波澜,没有任何的自私欲望;精神与万物相应的时候就会如同道一样与万物响应。万物刚出生的时候就如同已经看到了其未来形体的灭亡,道寂静的时候就如同清楚的看到道孕育万物永不停止。把万物视为同体则会与万物和谐共处,有获得的自私欲望则会失去自然无为的本性。不去与别人争抢利益而常常随顺别人。"
老聃说:"以自然无为的大道了知其雄性(阳性)生化万物法则,持守雌性(阴性)孕育万物法则,以此作为指导精神活动的源头;以自然无为的大道了知天道洁白光明运行法则,大地忍辱负重的运行法则,以此作为精神食粮。"人人都争先抢夺利益,独自甘愿居后,这叫做能够容受天下的垢辱;人人都追求对小我实实在在的利益,自己唯独甘愿进取虚无的大道,没有为小我敛藏的自私欲望所以整体的大我才会充足有余的去养育万物,身心之中如果没有自私欲望隐藏,精神财富就会堆积如山。这样去立身行事,就会从容不迫,不用去费心费脑,自然无为而且觉得人使用机巧去费心费神的行事做事很可笑;人人都追求福报,自己唯独甘愿委曲求全,这样叫做可以避免过错的产生。以深广的大地厚德载物为万物生长之根,以四季气候交替的信约为纲纪,这叫做坚硬则容易被摧毁,锐利则容易被挫折。常常宽容待物,从不侵削别人利益,可以说达到了最终极的大道。
关尹、老聃啊!才是真正证得了上古广博的自然无为的大道的真人啊!(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