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庄子南华真经杂篇天下译文6
TUhjnbcbe - 2025/5/1 16:19:00

庄子《南华真经》杂篇天下译文6

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原文: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庾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卫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皆有所不可,故曰:选耻不褊,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是故慎到弃知去已而绿不得已,泠汰于物以为道理,曰:知不知,将薄知而后邻伤之者也。误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推拍轶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不师智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是何故?夫无知之物,无建已之患,无用知之累,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夫瑰不失道。豪桀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田骈亦然,学于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师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风窗然,恶可而言?常反人,不聚观,而不兔于鱿断。其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题不兔于非。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虽然,槃乎皆尝有闻者也。

译文:公正而不营私结党,平易而无偏私,排除主观的先入之见,待人接物的时候而能够做到一视同仁,思想内没有自私欲望光顾,知见中没有阴谋诡计,对于万物的选择判断没有私心欲望,和万物一起顺从天地的变化,这是古代道术的内涵之一。彭蒙、田骈、慎到对这种道术很喜欢,以齐同万物为首要,说:"天能覆盖万物然而却不能像大地一样承载万物,地能承载万物然而却不能像上天一样覆盖万物,大道能包容万物然而却不能夹杂着私心来论辩。"知道万物都有所能,有所不能,所以说:"分别判断万物的时候,不从个体小我的利益上来分别判断事物的功用,则言教的时候私心欲望就不会产生,自然无为的大道则不会因为私心欲望而有所遗漏。"

所以慎到抛弃小我利益上的知识去除己见而崇尚‘不得已’的论调,听任于物作为道理,他说:"强求知其所不知,就会为知所迫而受到损伤。"心中有错误的知见,又没有把身心交付给自然无为的大道来管理,而讥笑天下推崇贤人;纵使脱离了社会没有以自私欲望去行事处事然而却也不是证悟了自然无为大道世出世间圆融无碍的天下大圣。

是非刑罚之轻重,随着事态的发展而相应地变化,抛弃了小我认知上的是与非,才可以免除滥用私刑的状况。不依赖智巧谋虑,不瞻前顾后,巍然独立。推动而往前走,拖拉而向后退,像飘风的往返,像羽毛的飞旋,像磨石的转动,完美而无错,动静适度而无过失,未曾有罪。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没有知觉的东西,就不会有标榜自己的忧患,不会有运用智谋的牵累,动静合于自然无为的大道之理,所以终生不会贪图获得一个好的名誉。所以说:"达到像没有知觉的东西就行了,不需要圣贤,土块不会失于道。修证自然无为的大道的豪杰们相互嘲笑他说:"慎到对道的见解,对活人没有用而只适用于死人,实在怪异。"

田骈也是这样,受学于彭蒙,得到不言是与非的教导。彭蒙的老师说:"古时候得道的人,达到了无所谓是非的境界。他们的道术像风吹过一样迅速,怎么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呢?"常常违反人意,不把万物凝聚成一个整体来观察是与非,而就不免如同观察一只断了触角的鱿鱼,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已。

他们所说的道都并不是直正自然无为的大道,而他们对道的见解和言论都不免存在错误,但是彭蒙、田骈、慎到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然而,他们都还大概地听闻过一点道。(待续)

1
查看完整版本: 庄子南华真经杂篇天下译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