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一提起“呆若木鸡”这个成语,立刻就会认为,这个词是在比喻一个人做事反应很慢,呆头呆脑,就像一只木头雕刻的鸡一样,没有一点机灵劲儿的样子;当然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因为极度恐惧而不知所措,发呆发愣的样子。这两种寓意,不论是哪一个,都没有夸奖的意味,所以人们通常会把这个成语当作一个贬义词来看待。
不过,“呆若木鸡”最初可是用来形容威慑力强大,拥有人生最高境界的褒义词。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挺令人震惊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就来说道说道。
“呆若木鸡”最早出自《庄子·外篇·达生》,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话说当年周宣王,得到了一只很有潜质的斗鸡,就交给负责驯养斗鸡的纪渻子,对这只斗鸡进行角斗训练。
第一个十天过去了,周宣王派人去取斗鸡,纪渻子摇摇头说:“这只鸡浮躁骄傲、趾高气昂,还不能放出去参加角斗。”
于是宣王又等了十天,再次派人去询问斗鸡的训练情况,纪渻子依然说:“这只鸡现在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左右,听见周围有声音,就会跟着叫,火候不到。”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等不及了,亲自跑去看斗鸡的情况,纪渻子还是说:“这只鸡现在虽然有斗志,但是眼神过于犀利,动不动就要怒目而视,不能着急,还得再练练。”宣王只得悻悻而归。
只能再过了第四个十天,周宣王又跑去问斗鸡到底怎么样了。纪渻子这回没有推诿,把训练好的斗鸡交给了周宣王。
可是当斗鸡放到周宣王眼前的时候,人们却发现这只鸡却变得像块木头一样,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宣王大怒,于是把纪渻子叫到身边质问。
纪渻子也不解释,直接把这只斗鸡带进了赛场。于是令人瞠目的事情发生了,这只鸡在赛场上,依然是像木头一样,连动都没动一下,可其他的斗鸡已经被吓得四散奔逃,没有一只敢上前迎战的,真可谓是做到了不战而屈“鸡“之兵。
庄子写这下这个故事的本意,是想向世人阐明“物极必反”的道理,这也是道家思想中,特有的辩证思维。
如果深究“呆若木鸡”的本意,压根儿就不是用来形容被吓呆的人,而说的是吓人的那个,仅仅凭借着强大的气场,就能把对手震慑得四处逃窜。可以说这个词的本意,是为了体现了一种强大的内慑力,是人生修为的最高境界。
然而事与愿违,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淡忘了这个成语原本的含义,从原本的威猛强悍,变成了胆小如鼠、反应迟缓,生生把一个令人心生敬畏的褒义词,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变成了一个畏畏缩缩的贬义词,也不知道这样的转变,是不是也能体现庄子所想表达的“物极必反”?或者也算是一种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的“与时俱进”呢?
不知道如果庄子在天有灵,会作何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