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万事万物,各有其存在的依据各有其合理性
TUhjnbcbe - 2025/5/2 18:55:00

《庄子》有云:“万物各有其存在的依据,万物各有其合理性。”

列子自学射箭,已经能射中靶子了,他高兴地这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不行,还得练习。”

列子回家后又学习了三年,然后又把自己的情况报告了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能射中的缘故了。”

关尹子说:“可以啦,要牢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掉。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好一件事,就要把握这件事的要领,掌握它的内在规律,否则即使偶尔做成了,也不过是碰巧罢了,而当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仍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知道某事的结果而不知道为什么产生如此的结果,成败要么归属某种单一的原因,要么以为纯粹是运气,这种思维是对事业发展极不利的。好的思维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道家与儒家都提倡变通,孔子遇到左右两难的时候,“执其两端,用其中”,道家认为最好的变通的方法是顺应自然,找出规律。

一天,庄子在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庄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伐木人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感叹道:“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下山后来到一个朋友家歇宿。朋友很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庄子。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们请教庄子:“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这显然是儒家的变通方法,庄子继而否定了它,他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

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的生活……

传说伯乐有个儿子,想要继承父业,学习相马之术。一天,这位“小伯乐”拿着父亲写的《相马经》,外出寻找千里马。《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一般。”

他出门没走多远,便看见一只癞蛤蟆,就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父亲说:“我找到千里马了,与《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高脑门大眼睛,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儿罢了。”伯乐听后,啼笑皆非,只好说:“只可惜这种马只爱跳,不能骑啊!”

这则寓言旨在讽刺那些拘泥成规、死套书本框框、缺乏机动灵活素质的人缺乏变通之术,不能找到自然规律,看不到变化的趋势。社会是错综复杂的,事情也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能从中找到规律、规则的人为智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万事万物,各有其存在的依据各有其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