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一位叫南伯子綦的人云游四方,有一天他看见一颗巨大的树,大到可以用顶天立地来形容。代入现代场景的话,大概就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停车场。“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停靠上千辆大马车都没问题。
南伯子綦觉得这么大的树,一定有它神奇之处,说不定全身是宝。于是便靠近大树仔细观察。
走近后,抬头一看,树枝弯弯扭扭,做不了栋梁,失望;再低头观看大树的主干,树心到表皮都是裂口,没法用来做棺材木,失望+1;商人不死心,用舌头舔一舔树叶,口舌溃烂受伤,用鼻子闻一闻气味,马上熏得晕晕乎乎,像酒醉一样,三天都醒不过来,失望+3.
最后南伯子綦总结这是棵没什么用处的树,便弃了砍伐的念头。
宋国有个叫荆氏的地方,很适合楸树、柏树、桑树的生长。树干长到碗口粗,便被人砍去做系出牲畜的木桩;树干再粗点,地位高贵名声显赫的人家寻求建屋的大梁便把树木砍去;树干再再长粗点,达官贵人富家商贾寻找整幅的棺木又把树木砍去。就这样一直长一直被砍,它们始终不能终享天年,而是半道上被刀斧砍伐而短命。
这两则寓言故事出自《庄子》,很有意思的故事。
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有用处,遭砍伐;无用处,长得遮天蔽日。有用即是无用,无用即是有用。
从小到大,我们都活在一个“评价系统”里面。
小时候,旁人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孩子。
长大了,评价更加多面化,工作、工资、房子、车子、外貌、身材,甚至连头发都不放过。
人无完人,做不到毫无非议。在人世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评价,这些评价带有主观色彩,各自立场不同,评价便有好有坏,会让人争论不休,会扰人心志。但其实,在本质上,它们都不重要。
就像上面两则寓言故事,有用却活不长,无用则自由自在。哪一种状态是世人想要的?是自己内心想要?
自我追求与外在标准冲突的时候,该如何选择?
屈从外在标准,可能活得有用却不逍遥;遵循内心追求,可能活得平庸至极,可是却自由自在。
看起来像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如说是千古哲学难题。从百家争鸣到如今东西方哲学大融合,其实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也许,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既然没有标准答案,不如学一学老庄哲学,学一学庄子的顺其自然,灵活处事。
庄子实乃一妙人也。
庄子,一位特别的哲学家,自成一派,为庄学。他的文章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文辞雄浑,是哲学家中的文学家,文学家中的哲学家。
古典文化学者陈可抒以《庄子·内篇》为底本写了《人间逍遥游》,从多角度来解读庄子的文章,用清晰的逻辑思维来解释庄子的哲学体系,提炼重点,讲解故事,带大家轻松进入庄子的逍遥世界。
欢迎乘坐鲲鹏,翱翔人间
#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