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探索古代天官学发展暂缓的因素
TUhjnbcbe - 2025/5/8 19:49:00

引言

一日,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有一个叫列子的人轻身功夫特别好,能够御风而行,从远处回家只需十五日。虽然这只是一则寓言,但是庄子在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一些羡慕之情的。其实,古人对于飞天之事还是非常兴奋的,小到神话里的奔月故事,大到帝王们对成仙的向往,都体现了古人对上天的向往。究天人之际,这是每一个对上天有向往的古人的目标。为了问天,古人还为此发明了天官学。所谓天官,就是对天的研究。到了东汉时期,又被称为天文,是古代术数之学中不可缺少的一大内容。

一、史官:古代天官学不可或缺的研究者

天官学中的天官二字,出自尧帝所设立的司天官。这一官职是当时的君主特地设立来观察天象占卜的。因为是专门研究天象的学问,又由历代司天官研究得出,故而天官学在西汉时被简称为天官。我国古代时期的学者唐都就精通天官学,他在天官学方面的弟子就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可能有人问了,史学家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吗?为什么还要去学关于天象的天官之学呢?这是因为古代的史官不但要记载朝代的历史,还要记录当时的天象和历法。在我国古代,尤其是汉代,君王们认为天象变化和朝代兴衰是有关系的,历法变化与农事是有关系的,而君王的至宝就是江山社稷。为了保证能够及时预测政策吉凶和年成情况,君王们就设立了史官。这些史官不但要记录历史,还要记载天象和历法等。

《史记》中的《天官书》就是司马迁记录的天象合集。在司马迁担任史官期间,曾经见过许多有趣的天象。例如,朝鲜和大宛被汉朝进攻时,司马迁都在天上看到了星茀的现象。所谓星茀就是古人常说的“扫把星”。为了让故事更精彩,有时候司马迁也会在故事里记载奇怪的天象,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那句白虹贯日了。天官学所记载的天象真的有什么意义吗?其实是有的。只不过,当时的古人受时代所限,只能用它来占卜星象。即便如此,史官们的作用还是不可替代的。风云破石等不好的天气一般也需要由史官进行预测。

二、仪器:中国古代天官学研究的核心用具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古代的研究天官的人,都习惯于把天象同国家的吉凶祸福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些天官学方面的人才记录过一些比较有用的天象。例如,司马迁就曾经发现过月食、北斗七星等情况。可惜,并没有将它从占卜中独立出来。一直到张衡出现,天官学才真正有了自己的测量用具。张衡本是南阳一书生,他性格从容稳重却十分喜欢奇怪的学问,尤其是在天文方面很有水平。他曾经制作过浑天仪,使得天官学有了自己的测量工具。除此之外,他还曾经制作过星星运行的图。可以说,是非常出色的天官学家。不过,由于当时的风气影响,张衡喜欢的天文之学还是被称为方术。

唐宋时期,史官们已经认识到了天官学在辨析天体中的作用,不过依然喜欢把灾异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直到一个僧人的出现才让这个情况有了一些进步,这个僧人就是一行。这位僧侣也曾经研究过天官学的仪表,只不过他与人制作的黄道游仪的测量重点变成了太阳等天象的运行刻度,并不是对吉凶祸福的预估。随着科举考试的明算科的发展,天官学这门学问有了更多的学习者,天官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测量工具进行了改进之后,星星的运动方面的运算方式也有了改进。元代的郭守敬就是用万分法和招差法进行天官术算的知名学者。

三、飞天:最终难以实现的古人的梦想

明清时期,随着东方与西洋人的交流逐渐增多,人们对上天的好奇心也就越来越重了。自元朝的地圆之说逐渐被人信服,天官学的理论总结方面竟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清代官员编修的明代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人们已经将天官学与占卜分得很清楚了,在有关天官学的总结上更多的是恒星、赤道和度等天官术算的用语。明朝时期,国内有徐光启制作有关赤道的画图,国外有利玛窦帮忙研究天官运算制器,一时之间人们的飞天热情竟无法制止。为什么明代人对飞天如此热情呢?这还要从明太祖时期的一个叫陶成道的悲剧说起。为了飞到天上,陶成道坐在绑着火箭的椅子上,双手举起了风筝,最终因为火箭的爆炸而失去了性命。因为陶成道去世之前曾做过万户,所以万户就成了他伴随后半生的名字。

万户之后,又过去了许多年,清朝出现了一个叫王贞仪的女子,她解释了所谓天狗食月的天象的原理,可以说她是少有的对天官学有所感悟的女子。清朝时期,康熙皇帝与乾隆皇帝祖孙都对天官之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康熙皇帝大胆任用来自西洋的南怀仁修改历法和天官仪器,乾隆皇帝更是要求工匠打造属于中国的天球仪,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乾隆皇帝命人打造的金嵌珍珠天球仪并不符合实际的天象。因为上面的帝座星明显比实际更大。就这样,尽管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并不排斥西洋对天官方面的研究,可是古代的天官学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古人最终还是没能实现飞天的梦想。

根据《清史稿》记载,“时康熙八年三月,南怀仁言是岁按旧法以十一月置闰,以新法测验,闰当在九年正月。”

结语

自庄子以来正天地以游无穷就是古人的梦想,是啊,谁不想飞到天上去呢?古人必然是想上天问天的。只可惜,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他们最终还是不能完成这个梦想。为什么天官之学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小农经济所要求的天官学知识比较有限,对于古代的农民来说他们更关心农时的问题。其次,君主专制制度使得研究天官学的古代学者很容易受到政治迫害,清代的汤若望就死于同样醉心于天官学的杨光先的迫害。最后,前代的天官学思想很容易给后来的天官学学者带来误解,把天象与占卜混合在一起的天官学知识非常容易误导其它学者。另外,为了讨好君主,在测量工具上的不严谨也会使得得到的天官学说不再符合实际。在这样的情况下,古代天官学最终还是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只能像一个美人一样躲避在屏风中,漫长的等待有心人的到来。

参考文献:

《清史稿》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索古代天官学发展暂缓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