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国古代孟子内圣学说的发展者
TUhjnbcbe - 2025/5/10 17:33: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xxzywj.com/m/

中国古代孟子“内圣”学说的发展者

孟子发挥了孔子“仁”的思想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用“仁”界定“人”的本质之思路。他在孔子建构的理想人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理想人格学说。

大丈夫:孟子理想人格的培养目标

孟子的理想人格学说源于孔子。在《孟子》一书中对孔子的赞美之词多处流露,他也多次明确表示自己最大的志愿就是学习孔子的学说。事实证明,孟子的确是继承孔子学说中做出最大贡献的儒者。

孔孟都提倡圣人人格,但同孔子相比,故孔子认为这是连尧舜都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孟子则认为:圣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其思想和行为堪为众人师表者就可以为圣人。同时,孟子指出圣人与普通民众的本质是一样的,他主张圣人能为,则我亦能为。此外,孟子认为人皆可以成圣。

“君子”也是孔孟大加提倡的人格理想。因此,孔子十分注重君子外在事功的实现。与孔子不同,孟子更注重的是“君子”的内心世界和求道精神。他认为,君子之“性”,“君子”能“自反”,通过自我反省而合于“仁”。

除“君子”人格之外,还鄙视那些依附权贵、屈服威势的行为。一个人不论是得志还是失意,都要唯“义”是从,这种大义凛然的精神,长期为后世所称道。历史上出现的一些不畏强权、刚直不阿的仁人志士,大都受到孟子“大丈夫”人格的熏陶。

孟子将这个过程概括为“养浩然之气”的过程:这里的“气”不是指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孟子认为他们只是徒具“勇”的形式而已。孟子认为,不能滞留在“守气”上,勇气是靠“养”的,浩然之气更是如此。冯友兰先生曾指出:“孟柯讲的‘养浩然之气’的方法有两方面,这样的解释是符合孟子本意的。孟子认为,“养浩然之气”靠的是对“道”与“义”的正确体认与把握,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正义之事,如果于心有愧而感到理屈就要气馁了,这叫“配义与道”、“集义所生”。这是说要持续以直道、正义来培养“浩然之气”,不能中止,不能忘记,不能助长,更不能像宋国人那样“框苗助长”,在论述“气”与“志”关系时,意志是主宰,“气”要受“志”的支配。孟子在造就理想人格上,强调了意志的作用。这是说,对于道的学习,要求每一步都有显著的成绩。在这过程之中要始终不渝地发挥意志力的能动性,克服重重困难,把艰苦的环境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

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充分体现了人的个体主体作用,突出了人的社会特性、文化特性,在张扬个性意识方面孟子明显地超越了孔子。与孔子所推崇的文质彬彬的君子不同,在他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的过程中,从不畏畏缩缩、奴颜卑膝,而总是不卑不亢、气宇轩昂,直指国君的弊端。孟子引述前人的话来表明自己的心态,就是以这种气宇轩昂的独立人格傲然挺立在诸侯之前,这种以主体人格的崇高去压倒对象的威严,是由于孟子自信真理是在我手里,道德原则内蕴在我心中的主体意识的体现。

舍我其谁:孟子理想人格主体意识的体现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一个诸侯争霸、封建统一国家逐渐形成的时代。“居仁由义”是孟子理想人格培养的核心内容,“舍我其谁”是孟子主体意识高扬的宣泄。

不仅仅是把仁义作为工具手段来使用。在孟子看来,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君子以“仁义”之心存之,这一观点体现在孟子与齐国王子垫的一段对话中:孟子把“士”的道德修养问题归结为“仁义”二字。

首先要爱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亲族,爱人,要由爱自己和自己的亲人而推广到整个社会范围,这跟孔子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殊途同归。他不但屡屡强调“居仁由义”是士君子所必备的品德,更进而将“仁”推为行仁政的心理基础和统治精神。以由亲推疏的“推恩”方式扩充到百姓中去。如此扩充仁心,施行“推恩”,则可以“保四海”、“无敌于天下”。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战争不断、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的时代,孟子“仁义”主张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孟子强烈的救世情怀和独立人格意识。

孟子认为个体人格是独立的,现实生活中理想人格之所以难以出现,主要在于主体自身的不为而不是不能,孟子把主体能动性的实施作为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认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义务感是人的重要特征。人具有自觉的主体意识,知道他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对他人应尽的义务,这是人的价值的本质特征,否则人与禽兽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孟子把仁义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与孔子描述的“文质彬彬”的君子形象相比,更能激励人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在孔子那里,“圣人”是遥不可及的,但在孟子这里,圣人与民都是同类,因此,孟子始终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历史使命感,自觉承担起社会治乱的历史重任。这是这种“舍我其谁”的浩然之气,使孟子在面对君王卿相,游说诸侯时,能永保自己人格的尊严与独立,与孔子明哲保身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孟子主体意识的觉醒已经比孔子要昂扬得多。

性善论:孟子理想人格培养的基石

孟子也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人格理论。解决理想人格目标的内在根据,才能构建一个较完整的理想人格理论。这五种人伦关系在道德规范的制约下,使人类社会秩序达到和谐状态,这也充分展现了孟子高昂的独立人格意识,是孟子主体类意识的完美体现。“人有共性,是一个类存在,人所普遍具有的‘理性灵魂’使人可以免却自己的纯个别性和纯偶然性存在而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从而使以相互理解和协调行为为标志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的建立成为可能。不是感性经验而是普遍的理性精神使人成为这个世界的中心和主宰”。

在此基础上,孟子对“人性”作出了价值判断。他认为,人之为人的本性在于它的社会性而非自然之性,这里面没有任何私人利益,完全是出于一种良心的本然。从这,孟子进而推断出仁义礼智发端于人之本心。

圣人与一般人,在先天的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即他们心中都具有道德享赋。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解决了道德起源的问题,即道德起源于人的先天本性,这也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属性;人生价值首先在于保持这种人之为人的类本质而避免沦于禽兽;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是对先天的道德享赋善加存养,使之成为后天现实的道德品质而见之于道德实践。孟子的性善论体现了孟子对人以及人性的尊重,既然人性善,那么就应该尊重人,尊重人性,因此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和君臣平等观念。表现了孟子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也体现了孟子傲岸的人格魅力。其次,既然善存在于自我内心,那么就应该自我尊重,也应该尊重他人的独立存在,“仁者无不爱”。

为了推崇道德对人生的至上意义,也为了论证性善论的根源,孟子又将其上溯于天道,为儒家伦理观提出了初步的宇宙论根据,在这里,孟子把天作为一个认识对象,他不像庄子《秋水》、《则阳》那样,从天的角度去看人,而是从人的角度去看天,提高了人的地位,得出了人是世界的主体的结论。既然人的本性是善的,是一种道德属性,那么孟子所说的天也是一种道德之天。把天作为道德之天,一方面为他的性善说提供了依据,孟子思想中体现更多的一个自觉的话题就是主体的清醒意识,把祸患的产生归于人自身,要求人勇于与天抗争。

结语

总之,虽然孟子性善论的提出存在一些理论上和逻辑上的错误,但是,他把道德的社会需要说成是人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本能,把外在的道德伦理转化为人的内在欲求,也表现出了一种极其可贵的人类自尊。大丈夫人格显然是人性善端的扩充,是在善端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省的结果。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古代孟子内圣学说的发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