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鲁迅,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如今不管是而立、不惑或者知天命的人中,大多是伴着他的教诲长大的。上学课本里的《孔乙己》、《藤野先生》、《故乡》里少年闰土.....
现在想起来,他的文章是课本里出现最多的。对了,还有他家门口的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外一棵还是枣树,还有那学校课桌上刻着的“早”字。
说陌生,是因为经历了历史风云的变迁,鲁迅先生的真实面貌反而有点不是那么太清了。许久没有再读到那些酣畅淋漓的文字,那些一针见血的评论,那些呐喊,那些徘徊。
网上有个段子,“如果拿不准一句名言是谁说的,就说是鲁迅说的。”
如今有研究“红学”的,也有了研究“鲁迅学”的,人们开始称呼他“大先生”。陈丹青先生就出过一本《笑谈大先生》的书。
这个“大先生”该是什么形象呢?
没有一个太立体的样子,因为真的是熟悉又太陌生了。
刘小川的这本《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以下简称为《鲁迅传》)以致敬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给了我一个立体的“大先生”形象。
作者刘小川,中国传记文学革新者,出版畅销书人物传记“品中国文人”系列、“品西方文人”系列。于是乎,在这本《鲁迅传》中不时地可以看到关于鲁迅先生和东坡先生、老子、庄子等人物的对比。
年,与鲁迅先生神交已久的刘小川,对这一炽烈的民族魂的认知达到新高。鲁迅先生的思想伟力与文学魅力,经小川之笔汇于当下,解答当代人对生活、对技术、对文化以及对鲁迅先生本人的追问。
于是,我有了一个想象:如果他活到今天,是不是窝在藤椅里面,慢悠悠地抽着怎么也戒不掉的烟,,穿着长袍瘦弱的,不知道在琢磨什么的那个大先生?
首先,他是一个好看的人。
他的脸一直都是那种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刚直、坦然。他的照片几乎没什么表情,但不是麻木的。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来上海,鲁迅先生去陪他午餐。他对鲁迅说:“他们称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是你比高尔基漂亮!”
鲁迅笑道:“我变老时,将来还会更漂亮。”简直不要太有意思。这种自信和底气也只有鲁迅先生讲得出来。
其次,他是一个有意思的人。
且不说小时候和老师对对子、问问题,让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一头懵,只聊一下他和萧红的对话就略知一二了。
萧红问:“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他点评:“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
你看他不说你穿着好看不好看,他只说你搭配的有问题。当然我们不能怀疑鲁迅先生的审美。
因为他还是个有才的人。
他的设计才能、书法都是个中高手,要知道北大校徽就是他设计的。而他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他设计的字体以及书封,到现在看来也是前卫的审美。
这样看来,他看萧红衣服的搭配那也必须是很有眼光的。
他还是中国白话文第一人,你一定知道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能有对比,白话文比文言文好懂多少倍。
他在国内开启了生理卫生课,他还是中国现代版画之父。
他不够温润、圆融、宽宥,甚至在人生将至仍宣称对他所厌恶憎恨的,绝不原谅,绝不宽恕,正如他文中所言“我所憎恶的太多,应该自己也得到一点憎恶......”
他在《死》中写“一个都不宽恕”。但事实上他宽恕了很多人,但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
人间一切邪恶,他永远横眉冷对。
他不放过平庸之恶,亦没有放过自己。
可如果就此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愤世嫉俗的文人,激进的改革派,无建构的批判主义者,那是对他的辜负,更是对五四文明思想的浪费。
从现实生活,浪漫爱情,个体幸福,理想主义到伟大民族情怀,人类命运,他都认真地思考过,并将其化成笔尖的力量,生命的养分,行走的光。
1、关于现实与理想: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
2、关于读书与行动:建议多翻,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而且必须要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3、关于母爱:母爱的伟大真可怕,差不多盲目的......
4、关于孩子与教育: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听话,是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5、关于中国的文艺运动:文艺这东西是不可少的,究竟我们还有意思,有声音,有了这些便要叫出来,我们有灵魂,得让它叫出来使大家知道。活着就要表达。
6、关于女性与独立:娜拉走后怎样,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不要因为爱情就忘记。
7、关于无聊情绪:因为无聊是从自己生发的,所以,不大有药可治。生命不更新,人就处处碰到无聊。想要克服无聊,却是更无聊......
8、关于写作:不必问现在要什么,只要问自己能做什么。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学,如果作者是一个斗争者,那么,无论他写什么,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斗争的。
鲁迅也不会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他说那无异于谋财害命。
他不是哲学家,哲思却源源不断,于是,刘小川在《鲁迅传》也以哲思去对应他的哲思,并且由他生发开去。就像海德格尔所说:“人活着,总会有某种哲思。”
纵观鲁迅先生的一生,他好像做了很多,又好像没做什么。但他把手里的武器用得淋漓尽致,他最大的意义,就是一辈子做同一件事,永不停止,他说自己的工作是“农夫耕田,泥匠打墙”。
他以文学为武器启悟“偏不肯研究自己”的中国人学会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在正确的认识中由“本能的人”、“蒙昧的人”转化为“自觉地人”、“智慧的人”。
我们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但鲁迅先生可能并不会,就像纪德说的,“鲁迅博览群书,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
他很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相信什么,怀疑什么,自己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可能就是他的信仰和理想,也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信仰和理想。
致敬鲁迅---那个熟悉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