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南哲思享孙亦平论中国本土宗教的士绅化倾向
TUhjnbcbe - 2025/5/12 16:56:00

//内容摘要:

生活于明嘉靖、万历年间的陆西星虽然宣扬全真道“性命双修”的内丹学,但他不受全真道教规约束,其首倡“阴阳双修”的内丹学却有超出宋元全真道南北二宗的独特意趣,且主要在江浙一带的士绅中流行,后人称之为内丹“东派”。

陆西星的内丹学以“三元丹法”中的“人元丹法”展开,尤其是从“性命双修”的角度对“人元丹法”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而在历史上留名。陆西星不仅提出“金丹之道,必资阴阳相合而成”,而且还努力将个体修道作为儒家所倡导的“修齐治平”之起点,晚年还研习佛教,切合了明清时江南士人精神上的多元需要。

陆西星所倡的内丹学之意趣反映的中国本土宗教士绅化倾向,丰富了江苏道教文化的内容。

关键词:陆西星,内丹学,阴阳相合,江苏道教

明清时,内丹心性学依然在持续发展,在江苏就出现了以陆西星为代表的东派。陆西星虽然宣扬全真道的“性命双修”的内丹学,但他却不出家受戒,更不受全真道教规约束,生前没有培养弟子,更没有创立宗派,他首倡“阴阳双修”的内丹学说有超出宋元全真道南北二宗的独特意趣,且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带,因此后人称之为内丹“东派”。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陆西星是否是《封神演义》作者的问题讨论比较多,其中胡适、孙楷第、张政烺、柳存仁等都持陆西星说。柳存仁曾作《〈封神演义〉作者陆西星》《陆西星、吴承恩事迹补考》来证明《封神演义》的作者为明代道士陆西星,编撰时间约在明嘉靖中。虽然其中牵涉道教内丹学,但更是一种对文学作品的考察。随着近年来对明清道教研究的深入,陆西星的著作也陆续被整理出版。本文力图将陆西星所倡导的内丹学置于江南道教发展中加以考察,并展现其对道教仙学的推进及对江苏道教文化的影响。

陆西星(~),号潜虚,博学能文,扬州兴化人,其早岁业儒,后转而慕道,自称数遇仙人,以吕祖降迹授以丹诀的神异故事来宣扬内炼成仙,后又“谢去亲知,长啸入栖霞山”,隐居栖霞山,撰有十余种丹书,编为《方壶外史》刊行。陆西星晚年参佛,又撰有《楞严经述旨》《楞伽句义通说》。有关陆西星的生平事迹,清咸丰年间(~)梁园隶等纂修《重修兴化县志》的记载较为详尽,从中可见他在江苏接续全真道内丹学传统又多有所发挥的弘道事迹:

陆西星,字长庚,生而颖异,有逸才。束发受书,辄悟性与天道之旨。为名诸生,九试不遇,遂弃儒服,冠黄冠,为方外游。数遇异人,授真诀,乃纂述仙释书数十种,其《南华副墨》为近代注《庄》者所不及,西星于书无所不窥,娴文辞,兼工书画。同时宗臣最以才名,而著作之富独推西星云。

陆西星出身于扬州兴化的大族,其父精于易学,以布衣卒终,家境较为清贫,其好友宗臣在作《陆长庚母夫人叙》时说:“当是时,余贫,长庚更大贫。至不能张烛启涂,往往错足沟秽,不恨也。”陆西星侍母尽孝,故从小发愤读书,希望改变家庭的生活境遇,这也是后来陆西星积极参加科考的动因,由此也营造了家族中的学习氛围,其弟陆原博“亦才士,宗臣拟之‘二陆’,其《楚阳诗选》与西星《南华副墨》并载焦竑《经籍志》中。”其从子陆律是嘉靖四十三年()贡生,“陆律,字子和,少从宗周受《大戴礼》,颖秀奇拔,日记数千言,饩于庠试辄冠其曹,与从父西星齐名,以嘉靖四十三年贡,为龙游训导,嗜学稽古无虚日,生产不一问也,著《从吾集》,纵横有才士风。”陆家可称书香门第。然而,陆西星久试不遇,乃弃儒为道,入山隐居。

据陆西星撰《金丹就正篇自序》言,嘉靖二十六年(),他遇异人得受仙道秘诀,即吕洞宾降临其所居住的北海草堂,亲授丹诀。引导他走上道教内丹修炼之路,其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吕祖信仰在当时江南民间社会的传播:

嘉靖丁未,偶以因缘遭际,得遇法祖吕公于北海之草堂,弥留款洽,赐以玄醴,慰以甘言。

陆西星认为自己深得吕洞宾真传,从此努力钻研道教丹书。嘉靖四十三年(),陆西星《金丹就正篇》成书“甲子嘉平,……复感恩师示梦,去彼挂此,遂大感悟。追忆曩所授语,十得八九。参以契论经歌,反覆绎,寤寐之间,性灵豁畅,恍若有得,乃作是篇。”在经过身体力行地修炼之后,开始著书阐发自己体悟的内丹之旨,所撰《金丹就正篇》是道教内丹学史上最早系统专论阴阳双修问题的著作,开内丹东派。

为了更好地研究内丹学,陆西星又追溯到道书的源头去研读《老子》:“若夫溯大道之宗,穷性命之隐,完混沌之朴,复真常之道,则孰先《老子》?”并参考全真道丹经来加以诠释,“参以丹经,质之师授,恍然似得其要领者”,由此提出:“《老子》者,圣人道德之微言,而性命之极致也。”陆西星又开始修炼地元外丹,为此后来他还曾研习风律、堪舆地理。嘉靖四十五年()陆西星历时三个月所撰《老子道德经玄览》以老子所倡导的阴阳之道来解读丹法,展现了他一贯内外兼修的主张。

从《明史》卷九十八《艺文志三》保留的陆西星著作看,他将儒佛道三教思想相融合,因倾向于内丹修炼而提出“性命双修,此本成仙作佛为圣之大旨”的观点,在撰写的多部内丹学著作中,建构了自己的内丹学体系,其所著《方壶外史》八卷,其中包括十五种著述:《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黄帝阴符经测疏》《崔公入药镜测疏》《纯阳吕公百字碑测疏》《紫阳真人金丹四百字测疏》《龙眉子金丹印证诗测疏》《邱长春真人青天歌测疏》《悟真篇注》《玄肤论》《金丹就正篇》《金丹大旨图》《七破论》《老子道德经玄览》《周易参同契测疏》《周易参同契口义》,反映了陆西星研习道书而形成自己的内丹学意趣的大致历程。

在《方壶外史》中,陆西星继续托名吕祖真传,借“测疏”来解释道教丹经。陆西星认为“《阴符经》,固古之丹经也”。隆庆元年(),撰成《黄帝阴符经测疏》及《玄肤论》二书,系统阐述其内丹理论和方法,“陆生既闻性命之学于圣师,豁然有契于其衷,乃述所传,为论二十篇,总七千余言,名曰《玄肤》”。隆庆三年(),陆西星撰《周易参同契测疏》,继续托名吕祖真传,借“测疏”系统阐述其人元阴阳丹法。隆庆四年()陆西星在《金丹大旨图》中,描绘“先天无极之图”“太极未分之图”“太极分阴阳之图”“阴阳互藏之图”等八幅内丹图,属于内丹修炼理论的阐释范围。同年撰《七破论》七篇,述旁门愚见,抨击其他修炼术,推动了全真道内丹学在江南的传播。

陆西星于万历四年()到万历六年()著《南华真经副墨》,以《庄子》来论述《老子》,其中又吸取了佛教的“不二法门”,期望以无分别心之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将佛、道融贯起来。此书成为陆西星从内丹学转向佛学的一个分水岭,与晚明大乘佛教典籍《楞严经》极度盛行的社会文化思潮有关。陆西星生命中的最后20年,主要精力集中到佛学研参上,这为两次注疏《楞严经》提供了机缘,由此撰有《楞严经述旨》《楞伽句义通说》等著作。如果说,《方壶外史》是可以公开的道书,是为“外”,那么,他晚年对佛典的诠释,“《述旨》以宗古德,《通说》以为童蒙,皆如禅之要典”,则是促进道教与禅学的相融,是“藏之其家”的秘本,是为“内”。这反映了陆西星晚年借佛禅论内丹之归向。

陆西星的《玄肤论》是针对当时社会中所流行的各种乱象:“垄断之夫,纵谈黄白,人元则以闺丹首乱,服食则以金石戕生,学术不明,流祸无极”,在深研《周易参同契》后认为其是用隐晦之语讲述丹法之秘,故著《玄肤论》系统地论述了内丹学的基本理论,诸如三元丹法之相互关系,内外丹之划分,先后天之区别,修性了命的关系等重要的理论问题。虽然他谦虚地说“玄肤者,言玄理肤浅,非精诣也”,但却通过20篇,每篇一论,系统地论述了丹法原理和功夫次第,其对内丹学的创造性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首次提出以天元、地元、人元为内涵的“三元丹法”,并在《玄肤论》中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

丹有三元,皆可了命。三元者,天元、地元、人元之谓也。天元谓之神丹。神丹者,上水下火,炼于神室之中,无质生质,九转数足,而成白雪,三年加炼,化为神符,得而饵之,飘然轻举,乃药化功灵圣神之奇事也。其道则轩辕之《龙虎》、旌阳之《石函》,言之备矣。地元谓之灵丹。灵丹者,点化金石而成至宝,其丹乃银、铅、砂、汞有形之物,但可济世而不可以轻身,九转数足,用其药之至灵妙者,铸为神室,而以上接乎天元,乃修道之舟航,学人之资斧也。……人元者,谓之大丹。大丹者,创鼎于外,炼药于内,取坎填离,盗机逆用之谓也。古者高仙上圣,莫不由之。

“三元丹法”将古来复杂的炼丹术进行了系统化的分类,天元丹法谓神丹,指清修的功夫;地元丹法谓灵丹,指外丹烧炼;人元丹法谓大丹,指取坎填离的阴阳双修。其他的各种修炼方法都被认为是旁门小术。陆西星这种对丹法的分类特别反映了江南人所擅长的对事物的清晰分辨,得到了广泛认同而流传开来。“三元丹法”成为明清道教仙学论述丹法的代表观点,“三元丹法,是道教仙学的重要内涵”。近代陈撄宁先生在“三元丹法”的基础上发挥为四种:“仙家丹法大别为四;天元谓之神丹,言其神妙莫测。地元谓之灵丹,言其夺造化灵气。人元谓之还丹,言其还我固有。黄白谓之金丹,言其点石成金。地元能点金,又能服食。黄白止能点金,不可服食。此乃二者不同之处。”“三元丹法”的影响至今依然。

第二,在“三元丹法”的基础上,又特别突出“人元丹法”。《玄肤论》在首论“三元论”之后的19篇主要围绕着“人元丹法”而展开。以问答的形式,陆西星从内外药论、阴阳互藏论、先天后天论、铅汞论、元精元气元神论、神统论、金液玉液论、性命论、质性论、神室论、河车论、澄神论、养神论、凝神论、真息论、火符论、药火论、抽添论、遗言论等方面,对人元丹法做了深刻探析。书中的内丹二诀以练神调息为要,神即是性,性定则神自安,神安则精自住,精住则气自生。炼神又分澄神、养神、凝神三部,缺一不可。书中力求使其丹法理论和功诀显明易懂,其丹法思想来自南宗的命先性后,但又主以阴阳双修。胡孚琛先生根据陆西星《玄肤论》“丹有三元,皆可了命”的看法,将内丹学之丹法按其“阴阳”机理而言,分为“三家”,即自身阴阳、同类阴阳、虚空阴阳,又可分为“四派”,即自身阴阳之清净丹法、同类阴阳之彼家丹法和龙虎丹法、虚空阴阳之虚无丹法,统称“三家四派”,并提出“真正要研究的,还是人元大丹,又简称‘丹道’,即名之曰内丹学”。

第三,从性命双修的角度对人元丹法做了深入探讨。生命为一个由身心、神气有机结合的系统,人元丹法之所以谓之大丹,乃是因为它“创鼎于外,炼药于内,取坎填离,盗机逆用之谓也”。人的生命或是依托于精气神,或是身心,或是形神,或是性命,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丹家往往用性命,陆西星也通过对“保性命之真”而对得道成仙的内外根据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索,由此将“性命双修,此本成仙作佛为圣之大旨”。这是因为“性者,万物一源;命者,己所自立。性非命弗彰,命非性弗灵。性,命所主也,命,性所乘也。今之论者,类以性命分宗,而不知道器相乘,有无相因,虚实相生,有不可歧而二者。故性则神也,命则精与气也;性则无极也,命则太极也。可相离乎?”因此,人元丹法又称“性命之学”,“夫道者,性命兼修,形神惧妙者也。金液炼形者,了命之谓也。玉液炼己者,了性之谓也。”它以修炼人身体内部精气神,后天得先天而妙其用,是之谓了命而关乎了性也,通过性命双修来达到神形俱妙、出神入化之境为主要特征。

第四,在人元丹法中,从筑基炼己、摄心修性入手而倡导阴阳双修。陆西星在具体的内丹修持方面受南宗阴阳派影响较大,他早年所撰《金丹就正篇》从“顺则生人,逆则成丹”出发,认为“人元大丹”是以模仿男女阴阳交合,精气互施的生人之道为理论基础的:

“金丹之道,必资阴阳相合而成。阴阳者,一男一女也,一离一坎也,一铅一汞也,此大丹之药物也。夫坎之真气谓之铅,离之真精谓之汞,先天之精积于我,先天之气取予彼。何以故?彼坎也,外阴而内阳,于象为水为月,其于人也为女。我离也,外阳而内阴,于象为火为日,其于人也为男。故夫男女阴阳之道,顺之则生人,逆之则成丹,其理一焉者也。”

人禀天地元气,父精母血而生,先天精气分藏于男女。人元丹法虽然与生人的程序不同,但需以分藏于男女身中的先天之精与先天之气为药物,使之交合为一,取阴补阳。因此他认为炼丹采药,精气合会必须男女双修,而不能在孤阴孤阳身中自修而成。其实内丹修炼都是强调阴阳和合,“丹经篇篇说阴阳,阴阳本是万法王”,陆西星是对张伯端到刘永年再到翁保光这一宋元以来在南方传播的阴阳双修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

如果说,刘永年先打出阴阳双修的旗号,翁葆光是实际践行者,那么,陆西星则承袭此系丹法,明确提出阴阳双修的丹法主张,并对阴阳双修的方法做了具体的描述,认为“金丹之道,必资阴阳相合而成”。其要旨在于通过男女阴阳之道,以“彼”之气制“我”之精,通过“凝神聚气”以“炼己”作为炼丹之枢要:“金丹始终,皆藉于此。故炼药求铅,以己迎之;收火入鼎,以己送之;烹炼沐浴,以己守之;温养脱胎,以己成之。正心诚意,则身修国治而天下平矣。此炼丹之枢要也。”不仅使之易于人入手修持,而且将之作为儒家所倡导的“修齐治平”之起点,期望以此来消弭道教倡导的阴阳双修的内丹学与儒家伦理道德上的冲突。正是基于此,后世才将陆西星作为内丹学中的阴阳双修派的开创者,又因其倡导的“阴阳双修”主要流传于江浙一带,故又称为“东派”。

若将陆西星的内丹学置于全真道发展中加以考察,就可见出于对性与命在修仙中作用的不同认识,全真道内部出现过不同的流派,一般认为,有主张先修性后修命的北宗,有主张先修命后修性的南宗,有主张个体独自清静修行的清修派,有主张男女同类双修、阴阳配合的阴阳派,还有以“守中”为主要特点的中派,如元代李道纯所著《中和集》在会通儒佛道三教心性思想的基础上,又将内丹修炼的要旨概括为“中和”“虚静”四字,认为“中”就是“玄关”,守玄关才能致中和,致中和才能带来身静心虚,因此,将“守中”作为丹法的第一要义,由是而在内丹道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中派,又称“虚空阴阳”。但在实际修炼中,这种划分并非绝对,而是因人、因时而异的,因内涵丰富、方法多样反而促进了内丹学的持续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了以陆西星为代表的东派,以李西月为代表的西派和以伍宗阳、柳华阳为代表的伍柳派等。虽然众多流派相互竞争,但都以“全真而仙”为最高目标,并通过一些实际可操作的方法来引导人们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哲思享孙亦平论中国本土宗教的士绅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