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抓住了仁学的发展在孔子的基础之上加以补充完善,孟子认为,人活着必须彰显出人性。倡导一种人应当成为的那一种类别,仁的思想孔夫子已经提出来了但是孔子没有展开,孟子展开了他的主要论题就是社会组建应当有一个必要的条件,怎么样实现每个人都有仁的向往善的追求呢?
途径就是教育人主动为善。所以孟子的儒学他是仁学的展开,儒家教育哲学的展开。
孟子说:“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讲的就是建构社会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自然不行,但是有这个条件能不能解决这一切的问题也未可知。
孟子在仁上面所展开的不过是三个论点:
第一,行仁政,关于如何施政的儒家建议,告诫作为社会领袖的君王要施行仁政,以仁作为原则,仁政的反面就是暴政。不要依法治国,以仁治国就够了。孟子认为有了仁就能胜过一切,孟子的极尽理想主义的夸张,行仁政不愁吃穿。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
孟子不管可行性,他讲的是理想型。
为什么孟子认为仁政行得通,原因就是人性本善,在位者人心是善的,他有仁爱之心,在下面的人他是人性善的可以接受仁政。
人性本善的思想史孟子对于儒家的一大理论贡献。
儒家主张“性相近,习相远”孔子其实有人性善良的思想萌芽,但是他没有讲透彻,孟子就讲出了人性善。人有区别于物的那一个特性。按照庄子所讲的就是人没人性,人和动物一样。孟子说人是有人性的,人的本性就是善的。这个善不是说人性事实上是善良的,而是说人应该向善,只要有了人性善的这样一个共同的社会价值导向大家才会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共识,人性善大家才能够走到一起,人性在和兽性相对比的情况下才凸显出人性的善良。
孟子言:“人之别于禽兽者几希,君子存之,小人去之”
当然人性善并不是一切人都能体现出来的,在孟子看来,人分为两类,一类为君子,君子才是人性善,另一种就是小人,小人体现不了善性,小人是自私自利的代名词,但是他又有别于兽,所以是半人半兽。半人半兽的小人得像君子学习,孟子对于小人也不是完全失望,他也具有人善的基因,也可以通过教育把这个人善的一面发扬光大。将他恶的一面压制下去,这样社会就得以很好的发展。所以荀子和孟子认为社会的组建在于教育。通过教育把小人的内在仁德启发出来,把他兽性的一面改造掉。人性善的观点就告诉我们人有一种自我完善的可能,通过教育找回失落的善心。
人性善也是中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孟子的人性善理论是儒家表达和谐社会理念的一个理论基础。
孔子谈到人性相近,圣人生而知之,孟子讲的圣人还是跟众人同类的,只不过“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强调我们应该效法圣人的行为,从形而下到了形而上。不过这里说的不是存在意义的形而上,是道德意义上的形而上,即人性善来自与天性善,用天的权威来证明人性善。人应该像天那样公平,像天那样的诚实。孟子讲的是天,不过这里的天不是主宰之天,是义理之天,用牟宗三的话来说那就是道德的形而上学,只是在道德上的意义,作为善的终极担保。
人是有双重的角色,你是社会的一员,孟子将它称之为人爵,人间的社会角色。你是天的一员,你就是天爵。人爵和天爵在儒家那里就变成了一个不能够完全统一的概念,也就是说人应当不计较社会的角色如何,人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