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中华历史长河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道家学派和道教有着密不可分联系,道教起源于东汉时期的五斗米教,创始人为张天师张陵,张陵将老子尊为道祖,并将其《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宗教的主要经典。而道家的“道法自然”学说,在当代中医,风水,建筑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最早期的道家思想来源于黄帝,这也是后世“黄老学说”的来源。而体现出早期道家思想的黄帝最明确的就是他的著作《黄帝内经》。
道家,创立者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谥伯阳,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发展、著典籍为主要路径,每一次思想的跳跃都经历了极其长时间的众人积累在历史长河中每当灾世来临之时,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气挑战灾难乱源,诛邪卫道,拨乱反正,也因此激荡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传奇篇章。
道家之名,最早在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出现,称为“道德家”。在《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与儒家不同,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处世人伦,其作用偏重于社会。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讲解个人存在以及发展,其作用偏重于个人。
而关于老子的身份,由于道教各派将老子神化后,对于他本来的身份变成了一个不小的谜团。对于老子的身份,有两个说法,一是在韩愈《师说》中写道“孔子师老聃”说明孔子曾求学于老子,并将老子作为自己的老师看待,而在另一种说法中由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第二种猜测“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曾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现如今大众所熟知的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是各界学者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其影响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而道家学派在先秦时期的第二位继承者,就是庄子(本名庄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庄子广为流传的著作为《庄子》。同样是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著作。
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庄子为了探究各个学派的精髓,一边学习一边游历各国。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庄子不愿被束缚,最后落得像祭祀的牛一样的下场,便一口回绝楚威王的使者,扬长而去。
《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危险)已!”从而他主张“保身全生”。正如大家越来越重视养生,重视自己的身体,正是象征着庄子思想和学说越来越深入大众生活。
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于他提出的“逍遥处世”之说,庄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飘逸灵新的一种洒脱,正如荀子所讲:“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庄子的自由逍遥,也是古今多少人苦苦追寻的境界,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