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要聊国学的话,我最想聊的肯定是《庄子》,因为如果要我背诵什么古代的思想,不管什么儒家、道家。我能够脱口而出的便是庄子的《逍遥游》,且《庄子》可能是国学中被歪曲的最多的思想。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先不去谈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逍遥游作为整个《庄子》的开端,这段话的思想其实就被当作道家思想很重要的一个依据了,特别是其题目“逍遥”二字。
今天提到道家思想,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无为、逍遥”,好像道家的人就是特别随意,在街上抓几个人就能找到一个道家思想的拥护者。
我们需要进入社会我们身处一个经济发展时代,一个繁荣富裕的国家。道家思想中既有出世,还有入世。但我们在这样一个不需要入世成为英雄的时代,世人就只看见道家思想的无为,就认为道家思想是一种清闲、没有作为的思想,是不太公平的。
我们就单单从逍遥游这几十字中,看看道家思想中,无为是怎样的“无为”。
比喻存在的重要性
《逍遥游》中把大鹏鸟的翅膀比作云在这几句话中,先是说有一只鱼叫鲲,后面变成了大鸟叫鹏,后来又飞到更高的地方,翅膀大得像云一样遮住了天空。我们知道现实中并没有鲲这种动物,所以这三话其实用了三次比喻。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们如果在心里背几句孔子的名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或者朋友们心中想到的任意一句儒家的观点,基本上是没有比喻这种用法的,法家兵家就更不用说了。
《理想国》中的洞穴隐喻我们把目光转到同为轴心时代的古希腊三贤身上,柏拉图光是《理想国》一书中就有无数的比喻。其中的洞穴隐喻跟我们听“北冥有鱼”一样熟悉。
古印度的佛陀的学说更不用我解释了吧,我觉得说佛学就是一门靠比喻的学说也不为过。
佛学圣地色达我们知道轴心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思想大爆发,由此开启了人类思想走向理性的时代。
如果同一时期的古希腊古印度是用比喻方式去表达思想,那么在那个时期的中国,是不是道家的思想对中华民族思想的发展作出了更多的贡献呢?
或者至少不像现在人们提到道家思想就是一种不太高级,不作为的懒惰思想。
以我自己的见解,比喻在我们思想发展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两个理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冲突,不就是因为,除了我们身处的物理世界之外,是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存在的吗?比喻,是唯心主义理论的起点。
轴心时期不管是三个国家中的哪一个,都在现实中经历着战争的乱局。当看见现实的生活太过于糟糕,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的时候,不管是古希腊关于“阳光”的追求,佛学关于什么镜花水月、梦幻泡影。都是在已经经历过那个现实的痛苦以后,有一个不同于现实的美好希望。
变化
植物四季变化在逍遥游的开篇,就提出来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变化,北冥的鱼变成了天上的大鸟。
变化这个观点在道家思想中并不低于逍遥和不争,《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
我们平时吃饭,牛肉和蔬菜变成了我们的肌肉,我们死后又变成这个地球上的一部分,进入其他的变化之中。
到家的观点中我们最终要变成什么呢,逍遥游里北冥的大鱼变成了天上的鹏,是不是大鸟要比大鱼要更逍遥一点呢。这就是我们变化的结果:逍遥。
逍遥是结果
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才能逍遥好像在我们的认识里,逍遥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难题,我选择放弃;放在床头的那一本新书,从来没有翻开过,我们告诉自己轻松一点。
可这些都不是无为,道家可能是所有国学中,最讲究生生不息,轮回周期的。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们不止看见眼前,我们看见了我们整个人生从起点到终点。我们看见了我们现实中经历过或还未经历的痛苦。
所以不管是逍遥还是无为,都不是那个给你的选择,而且当你做了选择、经历痛苦,你可以不再被环境困扰,被物质世界限制,那个时候,你就是逍遥的了。
我想说的话
我们已经身处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我们的精神世界也被物质世界破坏得残破不堪。我们可以有一个借口说,我就学习道家的逍遥无为,给自己一点空间。
在那之后,我们也要回过头想一想,是不是有一条道路,可以让我抵达那个真正逍遥的终点,我就可以不再那么地觉得生活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