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三)单音字,复音字,同义词
一、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1.据统计,《庄子逍遥游》全文用单字个,复音词只占80多个;《离骚》用字个,复音词只有多个。《诗经》中单音词只占总量的90.8%;《左传》中占89%,《史记》、《尔雅》中占80%
古代汉语是单音词居多的,这在先秦文献中可以得到证明。但不是没有复音词,事实上,先秦文献也有相当一部分复音词。
例如,《周礼》为东周时代的作品,其中的名物词(反映具体而特定物的词)有个,双音词有个,占了总数的49%。
2.所谓单音、双音的区别是指的是音节结构数,以一个音节结构构成的词,就是单音词,以两个音节结构构成的词就是双音词。单音词在书面语言中,就是用一个汉字来记录的。双音词就是用两个汉字来记录的。
3.根据汉语词汇发生与积累的三阶段的理论,汉语词汇经历了原始创生阶段(远古)、同源派生阶段(周秦)和双音合成阶段(两汉)(说见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年版,页-)双音合成也只有到了汉语词汇积累到一定的数量的时候才有实现的可能。
4.单音词与双音词的对应情况有三种,
一是换了一种说法,例如:
“信”,说成“诚实”,“师”,说成“军队”。
“与”,说成“参加”,“去”说成“离开”。
“日”说成“太阳”,“图”说成“考虑”。
“谢”说成“道歉”,“舍”说成“宾馆”
“论”说成“研究”,“访”说成“咨询”
二是在单音词的基础上加一构词词素,加在前面的称词头,加在后面的称词尾,例如:
在“虎”字前加“老”,构成“老虎”,在“鼠”字前加“老”,构成“老鼠”,在“石”字后加“头”,构成“石头”,在“杯”字后加“子”,构成“杯子”,在“帽”字后加“子”,“帽子”,在“带”字后加“子”,构成“带子”,在“木”字后加“头”,构成“木头”,在“枕”字后加“头”,构成“枕头”。
三是将同义的、反义的,或意义相关的两个单音词放在一起构成一个双音词,使原来能单独成词的字,变为双音词的一个构词词素。
儿子、婚姻、饥馑、辅佐、朋友、死亡、
召唤、困难、恐怖、言语、恶劣、恭敬、
最初是由同义的单音节组合为双音词的,例如页89举到的“险阻”、“险隘”、“婚姻”、“饥馑”等即是,也有反义联合的,例如,“消息”(消是消失,息是生长)、“睡觉”(睡是睡着了,觉是醒来的意思),还是同一类事物,加上不同的区别性的词素,构成表示意义比较确定的事物,例如,在《周礼》一书中,与弓有关的就有“安弓”、“危弓”、“王弓”、“唐弓”等双音词,与矢有关的就有“枉矢”“恒矢”“絜矢”“矰矢”等双音词
二、双音合成词的合成过程
汉语大部分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临时组合阶段后逐渐凝固成一个词的,也就是说起初他们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同义复用的并列词组。
1.无固定的组合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任意组合,位置也可以颠倒。如;“险”“阻”“碍”,在古代是同义词,例子见书。
2.古人对这类同义词往往加以区别。
朋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郑玄)
恭敬,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朱熹)
饥馑,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尔雅)
三、古代汉语中需要注意的词汇类型
1.根据是不是一个词素构成的,可分为单纯的复音词和复合的复音词(合成词)两种。
2.合成词有两个合成词素组合成的,有的是在词根的基础上加词头和词尾构成的,有的是由两个词根合成的。
3.有一种情况要特别加以注意,就是偏义复词。例如“园圃”“休祲”“得失”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偏指其中的一个意义要素,而另一个音节所表示的词素只作为一种陪衬。
四、同义词辨析
1.同义词是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义关系而言的。就汉语词义关系总的情况看来都不出三种:一是同义(包括相近),二是相关,三是相反。
有时候,这三种联系又有纠葛。比如在表达“蔽身兵器”这一意义上,“幹”“革”“盾”是同义的。而“幹”和“戈”却有反义的关系,“戈”是追攻性的兵器,“幹”是防御性的兵器。而“幹”“戈”等都属于反映兵器这一个大类的名词,因此在兵器这一意义上,他们又具有相同的联系。
2.掌握同义词,主要是要知道一组同义词相互之间的差别。教材的常用词部分已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①例如,辨别“言”和“语”,言是自动的跟人说话,语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因此,在说话的方式上两者是有区别的。这个辨析是可信的,《说文言部》:“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丛口辛(qiān)声。”这可以从出现的语言环境来区别,“言”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而“语”可带指人宾语,还可以带双宾语。
辨别“报”和“告”的词义差别,“报”用于复命,是完成被指派去做的调查以后回来报告。“告”是直接向听话人告诉某事,没有复命的意思。
②有的同义助词有及物与不及物的差别,
“畏”和“惧”,“畏”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惧”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有时带了宾语,要分析为使动。
③有时候同义词还有客观与主观的区别,“能”和“得”,“能”表示主观上的能力,“得”表示客观条件的允许。
④在辨析同义词时,我们还会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今天是同义的,在古代就未必是同义。今天不是同义词,在古代有可能是同义的。
例如:“穷”和“贫”在今天是同义词,“穷困户”等于是“贫困户”。但古代“穷”是指仕途坎坷不顺,是与“达”相对的一个词,而不是与“富”相对的。
《论语》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语。在《说文解字》中,“穷”与“究”“穹”是同义词,都有“极至”之意。《说文穴部》:“穷,极也。”“究,穷也。”“穹,穷也。”“贫”才是财产少的意思,《说文贝部》:“贫,财分少也。”《论语学而》15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可见,“贫”与“穷”在上古不同义。
今天“友谊”之“谊”与意义之“义”似乎很难看成是同义词,但在古代确实一对同义词。《说文叙》论“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ī)”,这个“谊”就是“义”。《说文言部》:“谊,人所宜也。”这是义界式的声训,谊则是仁义之“义”。
⑤有时,一个词的泛指和特指会决定它个别的词的同义关系,
例如,“禾”,泛指与“谷”同义,特指与“粟”同义,“稻”泛指与“米”同义,特指却是“糯米”。
有些词,泛指可以不加区别,例如“货”与“贿”都是指的财产,但特指时,区别就显示出来了。“货”是指的是珠宝一类的财产,因为是天然物化的,故字从化,从贝,而“贿”是指的绢帛一类的财产,因是人工制作的,故字从有、从贝。这就是古人常说的浑言无别,析言有差。
五、同义词的类型
1.本义和本义相同的同义词
上古同义,本意都是种植。《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诗经唐风鸨羽》“不能艺黍稷。”《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树、艺”可以连用。
2.本义和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
“疆”的本意是疆界、界限。“封”的本义是用手培土种植树木,因边界往往要聚土植树为标志,“封”就引申指疆界,《左传禧公十三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杜注:“封,疆也。”《战国策燕策》“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封疆”同义连用。
3.引申义与引申义的同义词
“治”的本义是治水,“理”的本义是雕琢、加工玉石,《韩非子和氏》“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经过词义的引申发展,由个别到一般,两个词都有治理、管理义,也就有了一组同义词。
(3)动作行为的方式与情态不同
都指做生意的人,“商”指运货贩卖的生意人,“贾”之囤积营利的生意人,所以有“行商坐贾”的说法。
都只用手握物运物,但方式不同,“携则相并,提则有高下。”(段玉裁语),所以“提拔”、“携手”中的“携”是不能互换的。
(4)词义范围大小不同
都有法律法令的意思,但所值范围不一样,法指法则,制度,范围大。律,范围小,多指具体的刑法条文。
都有告知的意思,但告是一般的告知,而诉特指所说痛苦。
2.从语法功能上辨析
都能第三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的“他”或“它”相当。但“之”只能作宾语,“其”只能做定语或主谓词组中的主语。
用作名词时是同义词,但当他们用作及物动词时,意义不同;“耻”用作意动,表示以......为耻,“辱”,作动词时,一般是使动用法。
3.从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辨析
普通人的称“妻”“妾”,皇帝的就称“后”、称“妃”。
皆有军事进攻之意,但各有其特点。《孟子尽心下》:“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可知“征”指上伐下,有道伐无道,带有褒义;“伐”指公开宣战,不管双方是非,是中性词;“侵”则指不宣而战,带有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