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三大家族,儒、释、道,分别代表着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三种主流文化。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释即佛家,其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三家自古至今三足鼎立,不分伯仲,不太好评价哪个更好或差一些。个人认为都很好,由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人也普遍认同儒释道不分家的观念。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三大教派均枝繁叶茂,却从有过教派之争,更未像欧洲教派那样持续成百上千年的残酷的流血冲突,生灵涂炭。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佛教虽然在中国广为传播、根基深厚,但并不是本土教派,而是由释迦牟尼从西域辗转而来传播到中土,属于典型的外来户。释迦牟尼最初被称为浮屠,传到中国后被翻译为佛陀,后来即称佛教。
我们普遍认为释教和佛教是一回事,虽是一脉相承,实际上还是有些区别:从时间上看,释教早于佛教发展壮大之前已广泛存在于印度各地。应该来说佛教算个释迦牟尼带入中土的释教分支吧。理解的对不对不敢肯定,有兴趣的可以再行斟酌,以免误人子弟。
老子被誉为道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谥伯阳,出生于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至于《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是否以老子为原型,则不得而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或不仅如此,老子的哲学思想在军事上也是大放异彩,后世孙子著《兵法》十三篇,受其影响甚大,孙子辅佐吴王阖闾击败强楚,称霸诸侯,处处体现着道家思想在事功上的伟大作用。
老子年轻时曾是周王朝的图书馆馆长,所以在那个几乎只有皇家或富贵之家才有藏书的时代里,得以有机会博览群书,而且都是好书,这应该也是老子流芳百世的一个物质基础。
后来老子看到周王朝日愈衰微,气数已尽,这个馆长也没啥前途,空有一身才华无处施展,管个图书馆清清冷冷也腻歪了。于是离开故土,欲出函谷关四处云游,一是走走看看涨涨见识,二是可能也产生了隐退之意,想找个风水好的地方隐居避世。古人尤其是特有才的人都喜欢隐居,特别是乱世,越有才的人遁世思想越严重,好的一点是古时候人烟稀少,有地方躲,不像现在哪哪儿都是人、都是车、都是房子,就没个没人的山沟沟,想遁也遁不了,只能“大隐隐于市”了。
老子想出关并不太容易,因为他是名人吗,不能轻易放走,就像近代的美国不放钱学森回国一样。当年把守函谷关的关长尹喜是个恪尽职守的人,不放老子过关,老子也没顺利地出来。其实尹喜是有私心的,他是个识货人,知道老子非常厉害,是国宝级人物,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一是无奈,二来可能也有把一肚子墨水倒出来的想法,毕竟人人都想著书立作以泽后人嘛。老子也是个俗人,顺水推舟,就在函谷关小住了几天。几天之后,交给尹喜一篇五千言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
得了老子五千言的尹喜,如获至宝,受其影响关长也不干了,弃关而去。据说后来追随老子踪迹,也来到了终南山,过起了隐居生活,每日在大树下聆听老子教诲。
终南山山清水秀空气好,所以老子长寿,无法考究是不是福如东海,但寿比南山是一定的,大约卒于公元前年,享年岁。老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乏帝王之道和治国之术,加之又是隐士,存在强烈的神秘感,反而更加有名。后世唐高宗封其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道家为中国主流文化之一,每每提及道家,自然而然便说到老子,多半也仅说到老子,最多加上庄子并称“老庄”。其实道家有三代人物,老子、倪子、孙子,“倪”字原有儿子的意思,所以有人戏称“老子、儿子和孙子”,其实三人并没有血缘关系。在南怀瑾大师《老子他说》一书中说到:“倪子就是计然子,究竟确否?后世很难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计然子实有其人”。
传说助越王勾践复国的范蠡就是计然子的弟子。越国复国之后,越王论功行赏,范蠡本可得高官厚禄,可是他并不在乎富贵,带了西施,一叶扁舟,飘然于太湖之上。正体现了老子的思想: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著有《道德经》,也称《老子》。《老子》一书也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不仅对国人影响深远,更是走出国门泽被世人。能够流传百世的不朽之作,自有其光辉之处。
《道德经》一书惜墨如金,文约义丰,短短五千言却包含了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真可谓包罗万象。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其中道经37篇、德经44篇共计81篇共余字。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文化名著总销量除了《圣经》就是《老子》,更有说在西方世界销量已经超过了《圣经》。《老子》的外文译本总数近种,研究老子的专著也高达多种。德国电视台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子还是德国人心目中“最知名的中国人”,每四个德国家庭就藏有一本《道德经》。
当前在国内,《论语》要比《老子》名气大,大概主要原因在于《论语》大多是对具体事物的总结、论述和分析,比较接地气,亦多采用人物对话的方式,相对比较容易理解。而《老子》的概念有点大,有点形而上的味道,容易被误解为玄学,比较高端,站位高远,立意宽广,语言也偏艰涩。其实《老子》没那么神秘,大可以把它看成一本哲学书,我估计真读起来不会比读黑格尔的著作难度更大,反正我觉得黑格尔读起来够绕了。
无法评价《道德经》和《论语》哪个更好,我的建议是都读读,喜欢哪个再精读,不读肯定不知道哪个更好。
——全文完,如果您正好喜欢,请不吝点赞和点“在看”,并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