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中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句话出自圣人孔子之言,本意是说侍奉自己的父母应当委婉地劝诫父母,倘若父母犯了错误在劝诫之后他们仍旧不服从,那也要恭敬的侍奉他们,即便心里感到忧虑伤心,也不能怀有怨言。
其中“劳而不怨”的这种孝道思想,孟子也秉持着相似相通的观点。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愚孝的思想,然而唯有站在时代的立场上,公正的评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孟子所言之孝,究竟是何意。
孟子
孟子“劳而不怨”之缘由
《孟子·万章上》一书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万章用舜举例并引用曾子之言询问孟子,被父母厌弃如何才能不心怀怨恨呢?
孟子则是举了公明高的例子进行回答,孟子认为子女与父母之间深切的亲情正是孝道联结而来,因此子女最大的忧虑应是不能把爱展现给父母,而父母的爱对于子女来说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情感。
因此孟子才认为子女对父母应当秉持一种“劳而不怨”的孝道思想。另外孟子还提出人们的喜爱之物,所追求的富贵,以及解忧的人都是不能解除人的苦恼的。唯有顺从父母之言,才能真正解除自己的忧虑。
倘若家中少人,则爱父母,有妻子,则爱妻,进入仕途则应当尽心侍奉君主。
孟子
孟子认为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忘记了真正的对父母的尽孝。
很多人一生都在为了功名这种虚无的东西而错失了对父母的赡养与照顾,这也就失了孝道。
并且由于人一出生就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因此人的内心会认为父母天然的应当和自己在一起,也因此许多人对父母抱着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而不是心存感恩。这也是没有尽孝的体现。
由此我们就会发现孟子所说的孝道,并非是一种愚孝,而是建立在子女与父母双向的一种情感联结上的孝,也是一种对自我的反思。
孟子认为真正的孝,应当是发自内心的,建立在对自我情感反思的基础上的。而孟子所阐发的孝道,和孔子所说的孝,又是十分相似的。
孟子
孔子所言之孝
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人有两种情绪,一种是喜,一种则是惧。孔子认为人生的喜乐便是父母健康平安,而人生的惧则是父母日渐衰老,年华不再。
因此这一喜一惧,看似是两种情感,实则蕴含的正是孔子所阐发的孝道。另外孔子认为人应当追求一种无忧无虑的境界,多考虑未来,以此达到对自己父母尽孝道的目的。
虽然孟子没有提出这种喜与惧的境界,然而两者都是从情感出发,以尽孝道。由此二者既有不同也有相通之处。在儒家思想中,无论是孟子之孝还是孔子之孝,都是把个人对父母的孝放在第一位,然后再推广到兄弟与家国之中。
孔子
由此看来孝道也是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的,最后都是要放到大的家国层面去讨论,因此孟子与孔子在这一点上也是相通的。
如此看来,从孔子的孝道之中推及到孟子所阐发的孝道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孟子所言孝道,并非是一种愚孝。
孟子想要强调的是,即便父母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身为子女也不能心怀怨言,而是要自我反思,从本心出发去尽孝。
当然这种个人的孝仅仅是一种小爱,真正的尽孝便是孔子和孟子都提倡的要用个人的行为去影响家国,如此才是真正的尽孝。
而与这种孝道思想相通的还有庄子所言之孝。
孔子剧照
庄子所言之孝
庄子提出天下有两大戒律,一个是子女的命,第二个则是对君主的忠义。
其中庄子所说的命便是子女生来就有对父母尽孝的责任。庄子认为人生来命与义都是不能逃避的,唯有尽孝和事君才能安定与繁盛。
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庄子所言说的孝道也不是简单的个人之孝,而是与家国的尽忠尽义联结在一起,与孟子和孔子所言说的孝道也是有共通之处的。另外庄子还提出孝也有五个层次。
《庄子·天运》篇中记载过一段话,意思是说恭敬地侍奉父母是容易的,可是发自内心的爱父母却是难的;用爱尽孝容易,尽孝道时忘记双亲却又是难的;
忘记父母容易时,父母忘记子女却是难的;父母忘记子女是容易,忘记天下人却又是难的。即便这些都容易,天下人忘记我却又是难的。
庄子
从中也可以看出,庄子提倡的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地尽孝,是不矫揉做作,真诚的。《庄子·渔父》篇中也提及一句话:“事亲则慈孝,处丧则悲哀。”
这句话便是说父母在世时尽心侍奉父母才是慈悲的孝道,而父母离世处理丧事则是人生的一大悲哀之事。
由此也不难发现庄子主张父母在世时,孩子要尽到孝道,不能等到父母离世给父母处理身后事时才后悔悲哀。
这都和孟子所强调的是尽孝要发自本心是有共通之处的,也和孔子所言的“惧”是有着相似之处的。
孔子剧照
总结来看,他们三人都从情感角度以及家国的角度阐发了对孝道的理解。
其实从孟子、孔子以及庄子所提及的孝道中也不难看出,他们所认为的孝都有不同,但又都是有共通之处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如何尽孝,为何尽孝也都是不一样的。孟子所言的孝不是愚孝,孔子与庄子所言,当然也各自有各自的道理和看法。
而真正的孝本就是千人千面的,每个人对于尽孝都有自己的想法,而真正的孝道无外乎发自内心的爱父母,如同父母生来便有着照顾我们的责任与对我们的爱。至于怎样尽孝,早在千百年前,这些圣人早已给出了答案。
参考文献
《孟子的劳而不怨是愚孝吗?——兼与孔子以直报怨比较》林光华孔子研究期刊
《孟子的孝道思想》夏海期刊
《试论孟子的孝道思想》陈强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