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瑰宝与传承,也出现了许许多多个流芳千古的知名人物,其中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人更在思想学说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代的他们一定不知道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洗礼,他们的思想会流传下来甚至越发的熠熠生辉,但是我们在瞻仰古代大儒的思想时,也不能忽略他所处的时代与真实经历。
一档纪录片《中国》娓娓道来,关于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诸位大家,他们留下的理论与思想,滋养了无数中国人。
今天要说的这位大家,就是孔子,放到现在就是山东人,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孔子思想超前,而且行动力和号召力都非常强,忍耐力更是无人能出其二。
如果不是出生在周礼没落的鲁国,孔子可能会更加成功,政治生涯可能时间线会更长远,弟子可能真的满天下,也就可能不会有那场命中注定的劫难。
因为一场斗鸡比赛引发的军事政变
孔子中年时去拜访老子得知,只有王公贵族才可以学习知识礼仪,平民百姓只能做白丁,面对这种情况,老子一如既往地坚持他“无为而治”的思想,孔子理解但并不认同。
所以之后的孔子开始开办学院,自己做老师教学生,学生只要带一点束脩就可以,平民百姓也终于可以接触到周礼的感染与教导,而孔子所教授的正是后人所说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教导学生的地方叫做杏坛,一个充满着诗意与希望的名字,这段教学时光,也是孔子一生中最舒服自在的时光,虽然已经古稀之年,但孔子并没有因为年华老去而感到悲戚,反而有一种大展宏图的感觉。
可是突然有一天,孔子因为一场可笑的斗鸡比赛而失去了对于君臣的信任与坚持。
两位贵族因为互相在斗鸡比赛中作弊而起了争执,其中一位向国君鲁昭公状告另一位,鲁昭公恰好想借此削弱被状告人的势力,但不曾想引起了对方的反抗,鲁昭公竟因此成为了军事政变中失败的一方,远走齐国,最后死在了流亡的路上。
鲁国的政权也由此换位,百姓能做的只有服从,但是孔子却痛心疾首,仰天长叹。
而孔子看到了这样的事情顿感对于君臣的失望,他一直坚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是现在君不君,臣不臣,这样的国家连最基本都礼仪都不懂,还何谈昌盛呢?
孔子只好蛰伏在乡野,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步入政坛,大展拳脚,他的心中想必是既骄傲又哀叹!
等到孔子步入政坛,大展抱负时,却又遭受了很大的阻力,只要有改革就必定会有反对的力量,损害了谁的利益,谁就会持反对的声音。
孔子向国君提出的改革,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孔子本身,也遭到了来自贵族的报复,遭受谗言,招致国君的猜忌,孔子不得不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脚步。
周游列国其实只是美化的表象
说到孔子周游列国,想必很多人都知晓。
在我们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个非常有哲学气息的人,古稀之年仍旧老骥伏枥,带着诸多弟子周游列国,传播思想,力求改变社会风气,使得“仁”的思想人人皆知,但其实,他的周游列国只是美化后的说辞。
实际上的周游列国,不过是为背井离乡加了一个高大上的滤镜,而且这种背井离乡不是承载着远大抱负去追梦的离乡,而是被逼无奈,不得不远走他乡。
当然,即使境况堪忧,孔子也没有因此改变心境,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思想,想要择明主而投,但是一连遭到了几个国君的拒绝。
所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很多时候都是在赶路,在寻找明君的路上,这一路,有被人嘲笑讥讽的时候,也有被打劫围困的时候,可以说是颠沛流离的生活居多。
而有一次,孔子和弟子走失后,被关在城外,没有实物也没有住处,真正的喝西北风也不过如此。
等到弟子找到孔子时,才告诉孔子,有人跟他们描述,城外有一个人疲劳不堪,像丧家之犬一般。
孔子听到后哈哈大笑,可不就是丧家之犬吗?
背井离乡,寻寻觅觅,想要实现心中的报复,但奈何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
这一路走来,说是周游列国,确实没有错,但这里的周游可不是香车宝马,珠帘翠幕,而是以天为被地为床,喝风饮露是常有的事,衣衫褴褛,像个乞丐更是不用多说。
但这也没有阻拦孔子寻找明君宣扬“仁”的思想的脚步,而且无论饥饱,无论寒暖,孔子还是一如既往地与弟子们讨论道理,或者教课。
一生中最凄惨的劫难
孔子周游列国时很辛苦,但有一次的劫难堪称人生之最。
当时楚国国君想要邀请孔子,而陈蔡两国国君因为拒绝过孔子,但又怕楚国因此增强国力,所以他们开始阻拦孔子的脚步。
他们当然知道孔子的实力,也知道有了孔子堪称如虎添翼,但秉持着不能得到就要毁灭的原则,陈蔡两国派兵围困孔子一行人。
孔子和弟子们都是文人,而楚国的救兵还没有到,所以孔子一行人只能被困在野外,食物不足,加上心理压力的作用下,弟子们一个一个的选择离开孔子。
一天两天过去了,三天四天过去了,鲁国的救兵还是没有到,等到最后一点食物被吃完时,孔子也开始问弟子,难道我的主张有什么不对吗?
这不仅仅是孔子问弟子的一个问题,也是对于自己的自问,或许还是问天下人的一个问题。
弟子们的回答不尽相同。
子路说,也许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别人不信任我们,也许是我们的智慧还不足,别人不肯放行。
但这句话一说出就遭到了孔子的反驳,伯夷叔齐的仁德不够吗,但是他们也饿死了,比干的智慧不够吗,但是他也被纣王剖心了。
子贡则说,夫子的标准没有国家可以容得下,所以夫子可以降低一些标准吗?
同样的遭到了孔子的反驳与批评。
颜回则说,我们没有修好夫子之道,是我们的耻辱,我们修好了夫子之道却不被接受,是当权者的耻辱。
这句话正好说到了孔子的心里,他自认为自己的思想与道理并不是假大空,但却不被国君所接受,他又有什么错呢?
诸子百家哲理寓言论语孔子家语颜氏家训中华国学哲学寓言故事(国学经典套装4册)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5%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9.9购买当然,孔子之道用来治国安邦都是非常适合的,从他短短的从政生涯就可以看出效果,但适逢乱世,诸侯国都在抢夺土地与势力,礼乐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但无论何时,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孔子之道正适合守天下,用来治国安邦。
虽然权利更迭是必然,一个国家的衰败必然随着一个国家的兴起,但任何时候,孔子之道都有其亮眼的地方。
孔子一生中追寻的理想信念,看似遥不可及,但其实在追寻理想的路上,已然实现。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外一个时代自然会到来,春秋时期,老子与孔子的学说与思想影响了其后的无数人,但在当时当世,却给伟人本人留下了很多遗憾。
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家思想,看似分派而立,实则殊途同归,都是一个时代里闪闪发光的人留下的瑰宝,值得后人传承与保存。
你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还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呢?欢迎留言。
这里是椰子圆圆,喜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