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孔子历史上最具穿越感的名星,在不同时
TUhjnbcbe - 2025/5/19 17:39:00

几千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派和统治阶层根据各自的需要,改变甚至重塑孔子的形象,将其象芭比娃娃一样塑造为多种形象示人,在历史舞台上不断地“变身”。

这也遭致孔子形象被过度尊崇的同时,也被百般丑化、攻击。

其实,这都是对孔子的一种扭曲和亵渎。

孔子及其思想学说应该走下神坛,回归“学以致用”的现实本质。

孔子在历史上的多面形象

几千年来,孔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塑造为不同的形象,总体可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类形象。

第一类:正面形象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曾问孔门弟子子贡:你老师多才多艺,莫非是圣人吗?

子贡答道:这是因为上天赋予了他做圣人的资质。

孟子对孔子高度评价:“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

孟子和荀子称其为既仁且知而盈体智慧的圣人。

西汉武帝时,采用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从此,孔子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成为王者之师。

史学家司马迁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一批儒生甚至将孔子神化,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孔子诞生于人神交合之中,生有异相殊表,曾受天命预言后世刘邦将一统天下等。

儒生们还宣扬,孔子为后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大法,是奉天承运的“素王”。

即虽无王者之位,但有王者之德,是天下无冕之王。

此后历代统治阶级尊崇孔子,并用儒家思想学说实施统治。

到宋代,统治阶级进一步制造尊孔的社会氛围,宋太祖赵匡胤多次去国子监主持盛大的祭孔仪式,宋真宗亲自去曲阜祭孔,并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甚至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是说孔子如同太阳,若他未降临,人类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这里把孔子塑造成救世主。

清代时,统治者将孔子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的最高头衔。

到近代,尊孔派的先锋人物对孔子更加推崇。

康有为说:

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

梁启超说:“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苏格拉底之后,容有苏格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

是说孔子比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还伟大,是人类空前绝后的人物。

民国时期,总统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提倡尊孔读经。

不仅在中国,孔子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日本学者井上靖曾说: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

朝鲜学者金益洙的《在孔子诞辰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文集》中说:

孔子是万古圣人,也是东洋学问哲学思想的元祖。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后来在《中国传教史》中记载:

孔子所说的和他的生活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许多西方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很欣赏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还在堂中挂了孔子的画像进行礼拜。

法国经济学家魁奈认为希腊哲学不如中国,一部《论语》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

他的《经济表》一书的结构就是模仿《易经》六十四卦。

他创始的重农学派高度评价孔子:

孔子立教的目的在于恢复人类天性,不再为愚昧和情欲所蒙蔽……应以理性为标准;凡是不合理性的,叫他们勿动、勿思、勿言。有一事我们要去做,就是把这种道德教训普行于世界。

第二类:负面形象

在被正统化、圣化、神化的同时,孔子也一直存在负面形象。

同时代的墨家称孔子为繁饰礼乐而崇尚无用的孔某。

老子曾告诫向他问礼的孔子:“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老子列传》)

他认为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多欲、淫志)。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同时代的许多隐士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极尽嘲笑,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

庄子称孔子为现世最大的盗贼。

《庄子德充符》中记载,一个肢体残缺名叫“叔山无趾”的人,向孔子求教并进而论道,最后使孔子甘拜下风,自惭形秽。

《列子汤问》中记载了著名的“两小儿辩日”故事。对于两个小孩的辩论,以博学而著称的孔子无法判论,以致被讽刺。

到宋代,有了统治者的大力倡导,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维护天理的形象。

然而清代学者戴震对此抨击道:

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晚清以来,孔子的形象一路下滑,变成了古代反动思想的集大成者、历史罪人。

洪秀全率领的太平天国起义对孔子及儒家思想全无好感,所到之处,焚烧孔庙,捣毁孔子像。宣布《四书》、《五经》为“妖书”,“凡一切妖书,如有胆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

民国时期,章太炎写《订孔》一文,指出儒学是“中国的祸本”,“孔子最大的污点是使人不脱富贵利禄的思想”。

孔子形象的变异,原因在于不同时代的学派、统治阶层的利益需要

孔子的形象最早是由记录其言论的《论语》奠定的,具有原质性特点。

其弟子在《论语》中说他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可见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而已。

但他是个有理想的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学说具有很大的社会人文价值。

于是,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不同时代的不同学派、统治阶层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甚至重塑孔子的形象;将孔子的思想学说断章取义甚至扭曲性地阐释,为各自目的服务。

从而,使得孔子形象发生了诸多变异,随时代的不同而变化。

这也正如胡适介绍詹姆士的实在论哲学思想时说的: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例如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派之一。经历代诸儒接力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官方思想。

然而,被官方或世俗化的儒家政治文化,与当初以孔孟为代表的本源儒家思想之间存有很大差异。

再如,宋明理学家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将孔子塑造成一个“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形象。

然而,矫枉过正,使孔子形象“僵化”,使得孔子的形象一路下滑,遭致人们的猛烈批判。

其实,孔子并非身居幽宅的古板、单调的老夫子。他宽厚仁慈,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他一生游历丰富,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

还如,太平军抵制孔子及其思想,其实原因之一是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洪秀全创立了“上帝教”,对于不信鬼神的孔子自然要打倒、丑化。

尤其是在近现代,在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中,孔子由于承载了过多的政治信息而遭到严厉批判。

孔子成了一个任后人打扮、摆设的道具,也成为任人丑化、攻击的靶子。

其实,他是个无辜的受害者。

孔子的思想学说具有跨时空的影响和现实价值

孔子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有追求、有信仰的学者,一个阅历和思想丰富、和蔼善良的老人。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而且孔子的思想学说也难免受到时代性的局限。

他既不是崇高圣贤、神仙教主,也不是僵化的偶像。

因此,我们不必夸张化地迷信、盲从,更不必情绪化地口诛笔伐、丑化糟践。

客观地说,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在世界历史上具有影响深远的人物。

他开创了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习惯、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穿越二千多年历史烟云,至今仍然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这也是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而至今存在的重要脉络。

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的:

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

孔子能够延续几千年被重视、尊崇,甚至被西方学者们

1
查看完整版本: 孔子历史上最具穿越感的名星,在不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