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季羡林
01
曾经有一个开锁专家,技术精湛、手艺高超,声称没有他打不开的锁。于是镇上的人想捉弄一下这位专家,将他关在一个沉入水底的笼子里,并上了一把锁,请这位开锁专家表演“水中逃生”。
专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尽了所有的开锁方法,也没能将锁打开。为了不出生命危险,专家不得不认输,才得以将头探出水面换一换气。
看了专家表演的人无不哈哈大笑,原来,那把锁根本就没有锁死,只需轻轻一拉便可以打开了。
有些人读了这个故事只会淡然一笑,而我们希望你能够读出故事背后的深意。
为什么开锁专家没能打开这把未锁死的锁呢?因为他的头脑里已经存在着一把更为顽固的锁,使得他不懂得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伊索寓言》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驴子背盐渡河,在河里不小心摔了一跤,那盐在水里溶化了。
当它站起来时,突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驴子非常高兴,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后来又有一次,它背着棉花过河。想起上次的经历,它走到河边的时候,故意跌倒在水中。可是,棉花吸收了水越来越重,可怜的驴子非但没有再站起来,而且一直向下沉,直到淹死。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房顶上挂一串香蕉,墙壁安装高压水喷头,地上立一架梯子,爬上梯子就可以摘到香蕉。然后,放进五只猴子。有只猴子看到香蕉,很机灵地蹿上梯子。它刚要抓香蕉,“啪”的一声,喷头喷出水,把猴子打了个跟头,翻滚下来,另外四只猴子也被淋了个落汤鸡。过了一会,又有只猴子蹿上去,水再喷下来,又是一群落汤鸡。如此反复,几天之后,这五只猴子老实了,谁都不敢去摘香蕉了。
后来,科学家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拉出去,又放进一只新猴子。新来的猴子一看有香蕉,也要往上蹿,其它四只猴子一下把它拉下来,摁在地上,臭揍一顿。这猴子挨了打,老实了一会,又想蹿,于是又挨打。最后,打老实了,不敢再动了。再之后,科学家又换了只猴子,当然它也要往上蹿啊,另外四只猴子不出意外地也将它打了一顿。几次之后,这只猴子也老实了。
如此这般,循环往复,不管再换多少新猴子,都是挨揍、老实、不敢动、揍新猴子。甚至后来科学家默默把喷头关闭撤掉,猴子也没有再去碰过香蕉了。
人的成长经历中,会出现许多思维怪圈,它像一道道枷锁,束缚着我们的手脚,我们不能堕入怪圈,无法自拔,不能囿于限制,停止前进。我们应当修正“香蕉思维”,做到“三满修炼”,多想想好事,相信好事一定能成,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然后全力以赴、百折不挠去做好这些好事,那么我们一定会无坚不摧,这又何愁大事不成?
异曲同工的案例:生物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鲮鱼和鲦鱼放进同一个玻璃器皿中,然后用玻璃板把它们隔开。开始时,鲮鱼兴奋地朝鲦鱼进攻,渴望能吃到自己最喜欢的美味,可每一次它都“咣”的一声撞在了玻璃板上,撞得晕头转向。
经过十几次碰壁后,鲮鱼沮丧了。当玻璃板抽去之后,鲮鱼对近在眼前的鲦鱼却视若无睹了。即使那肥美的鲦鱼一次次地擦着它的唇鳃游过,鲦鱼的尾巴一次次拂扫了它饥饿的身体,鲮鱼都没有进攻的欲望和信心。
我们在工作中也常常陷入思维的枷锁中,就像一条小鱼,在小池塘里生活久了,视线会变得狭窄,纵使广阔的海洋就在不远处,也看不到那片碧蓝。我们需要打开思维的枷锁,就像小鱼要突破池塘的界限一样,游向海洋。
在很多时候,限制我们选择的,不是可选范围不足,而是我们的思维定式,让自己看不到更多可能性。
02
打开思维的天窗,你会发现一片更加开阔的视野;挣脱思维的绳索,你会飞得更加高远。
把梳子卖给和尚、把鞋卖给习惯赤脚的热带人,这些都不再是老皇历了世界上不是没有生意,只有不会做生意的人这个世界也不是没有客户,只有不会开发客户的销售员。
哈默定律认为,天下没什么坏买卖,只有蹩脚的买卖人。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能做生意。
A公司和B公司都是生产鞋的企业,为了开发更多的市场,两个公司都往世界各地派了很多销售人员。这些销售人员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地搜集人们对鞋的各种需求信息,并不断地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公司。
有一天,A公司听说在赤道附近有一个海岛,岛上住着许多居民。A公司想在那里开拓市场,于是派销售人员到岛上了解情况。很快,B公司也听说了这件事情,他们唯恐A公司独占市场,也在第一时间把销售人员派到了岛上。
两位销售人员几乎同时登上海岛,他们发现海岛相当闭塞,岛上的人与岛外没有来往,他们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他们还发现岛上的人衣着简朴,几乎全是赤脚,只有那些在礁石上采拾海蛎子的人为了避免礁石硌脚,才在脚上绑上海草。
两位销售人员一登上海岛,立即引起了当地人的注意。他们注视着陌生的客人,议论纷纷。最让岛上人感到惊奇的就是客人脚上穿的鞋子,岛上人不知道鞋子为何物,便把它叫做“脚套”。他们从心里感到纳闷:把“脚套”套在脚上,不难受吗?
A公司的销售人员看到这种状况,心里凉了半截,他想:这里的人没有穿鞋的习惯,怎么可能开辟出鞋的市场?向不穿鞋的人销售鞋,不等于向盲人销售画册、向聋子销售收音机吗?他二话没说,立即乘船离开海岛,返回了公司。他在写给公司的报告上说:“那里没有人穿鞋,根本不可能开辟出鞋的市场。”
与A公司的销售人员相反,B公司的销售人员看到这种状况时心花怒放,他觉得这里是极好的市场,因为没有人穿鞋,所以鞋的销售潜力一定很大。他留在岛上,与岛上人交上了朋友。
B公司的销售人员在岛上住了很多天,他挨家挨户做宣传,告诉岛上人穿鞋的好处,并亲自示范,努力改变岛上人赤脚的习惯。同时,他还把带去的样品送给了部分居民。这些居民穿上鞋后感到松软舒适,走在路上再也不用担心扎脚了。这些首次穿上了鞋的人也向同伴们宣传穿鞋的好处。
这位有心的销售人员还了解到,岛上人由于从来不穿鞋的缘故,与穿鞋人的脚型有一些区别,他还了解了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特点,然后向公司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公司根据报告提供的信息,制作了一大批适合岛上人穿的鞋,这些鞋很快便销售一空。不久,公司又制作了第二批、第三批……B公司终于在岛上开辟了皮鞋市场,狠狠赚了一笔。
同样面对赤脚的岛民,A公司的销售人员认为没有市场,B公司的销售人员认为有大市场,两种不同的观点表明了两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简单地看问题,的确会得出第一种结论。但我们赞赏B公司的销售人员,他有着“蓝海”的眼光和思维,能从“不穿鞋”的现实中看到潜在市场,并坚信“不穿鞋”也可以转化为“爱穿鞋”。
03
《庄子·秋水》里有这么一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与井底之蛙聊海,不要与夏天的虫子聊冰,因为它们不曾见过海和冰,也没有经历过、体验过,所以即使你讲的都是实话,它们也不会相信。这种固执,就是由认知局限造成的。
越是优秀的人,往往越努力,越谦逊;越是平庸的人,越自以为是,越安于现状,越习惯为一点小成绩而沾沾自喜。
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越大,层次差距也就越大。
英国的科学天才贝尔纳说:“妨碍人们创新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相信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比如,自以为是,谁的意见都听不进去,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慢慢地谁都不再给他提意见,再也听不到真话的同时,只能自己慢慢变得固执和狭隘。
再比如,抱怨,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受害者,发生事情永远是别人的原因。整天怨天尤人,慢慢的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平时暴露的行为,正是惯性思维所导致,所以,在某些事情上,习惯的力量非常可怕,它会把你带入死胡同。我们必须打破惯性思维,突破旧观念,用创新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且训练和提升我们的思维模式。
开辟头脑中的“蓝海”,首先应该破除思维定势对自己的限制,为自己的头脑打开一条无障碍通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机会看到市场的“蓝海”,才能纵横驰骋于“蓝海”。
这个世界谎言很多,真理很少,但有一条真理你一定同意:
每个人的今天,都在为昨天买单;而明天的你,也必然为今天买单。
所以,我想奉劝每一个职场人,请你时时刻刻保持对惯性思维的警惕,谨防陷入思维的枷锁中。真的,不要当有一天“水淹过顶”,喘不过气来了,还想不明白,自己究竟是死在谁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