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已经谢绝一些活动,但是来到扬州,那是受到星云大师大师的召唤,那么我肯定要来,要和扬州市的读者朋友们交流。
京杭大运河打通南北劳民伤财,功在千秋今天,我们在伟大的京杭大运河旁边开讲座,隋炀帝开掘大运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打通南北。在当年非常了不起,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世界观,那是在西周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就是怎么看待世界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天圆地方。天像一个半球形,像一个帐篷,扣下来是一个圆形,中间有个正方形,叫做地。那么,多出来的四个地方,古人认为是海,那就是四海。四海之内,简称“海内”。四海和海内,都在天之下,那是普天之下,就是“天下”。正方形的中心点,就是中国。中国的国是城市的意思,中国是地最中心的城市,西周时那就是洛阳。从西周到两汉,中华民族的文化里就有天下,就有中国,中国是地的中央,四周则是夷狄,那时没有南北的概念,只有四海和中央。
后来,少数民族进入中华区域,五胡入华,南北分割,到了南北朝,就有北魏,以及南方的宋齐梁陈,就有了南北的概念,是以秦岭淮河为界,北面是北方,南面是南方,大运河打通南北,非常了不起,在经济文化历史上,都有极高的价值。隋炀帝的错误,在于急功近利,如果慢慢开,开个十年二十年,隋朝不会灭亡那么快。隋炀帝追求太快了,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如何评价隋炀帝开掘大运河?那就是“劳民伤财,功在千秋”。当时是劳民伤财,但是给后世留下的遗产非常宝贵。随后,唐太宗融合胡汉,创作出了大唐盛世。大唐盛世首先从大运河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才是富民强国之道。
孔子的思想是爱亲亲之爱,恻隐之心,忠恕之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这是文天祥就义前写下的。文天祥的表述,非常准确。今天的主题,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仁义。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就是爱。就这么简单吗?儒家思想能够影响中华民族多年,原因之一就在于非常简单。孔子思想就是一个仁,还有一个完整的逻辑机构:亲亲之爱,恻隐之心,忠饶恕之道。亲亲之爱,亲人之间的爱,这是天然的的,不需要证明的,逻辑上不需要还原,没有必要追问从哪里来。如果没有亲亲之爱,那就不是人。世界上很多学派都说爱,比如儒家仁爱,墨家兼爱。爱是一种共同人性,也是共同价值。有听众和我互动时,曾问道,爱不是共同人性,鲁迅说,贾府的焦大不会爱林妹妹。我说,没有说爱林妹妹是普遍的,不爱林妹妹,可以爱其他妹妹。哪怕不爱妹妹,可以爱父母,爱兄弟。爱是孔子构建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亲亲之爱,首先是爱双亲,这就是孝。中国人在父母双亲的爱中,有没有偏向?更爱母亲!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很有意思,一方面实行父系社会,但是真正一家之主是母亲。女孩子出嫁,原来的家是娘家,丈夫的家是婆家。“慈母手中线”一直唱到《世上只有妈妈好》,长江黄河都是母亲河,读过书的学校都叫母校。爱兄弟姐妹,叫做悌。
孔子还有一种原则,对等相爱。子女爱父母,叫做爱。父母爱子女,叫做慈。中华传统道德一定是成双成对的,父慈子孝,这是对等相爱。还有顺序延伸,子女爱父母,父母的父母也要爱,一直爱到祖父母、曾祖父母……而父母爱子女,也会爱孙辈……这样以父母子女为中心,打通了时间轴。悌则是空间的,亲兄弟要爱,表兄弟要爱,堂兄弟要爱,相当于兄弟的同学同事也要爱,时间轴和空间轴都打通了,那就是让世界充满爱。后来,墨家提出,这样的爱是不一样的,爱别人不如爱父母,所以墨家提出兼爱的观点。儒家认为,爱是有差别的,孟子问墨子的学生,爱你邻居的孩子,如同爱你弟弟的孩子吗?这恐怕是做不到的。中华传统有礼,礼就是有差别。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除了夫妻之间,其他男女不能直接传递物件,否则就是失礼。同时孟子提出,如果嫂子掉到水里,怎么办?嫂溺而不援者是豺狼也,那是见死不救。但是救嫂子,不能说去爱上嫂子。爱是递减的,这样的爱是可操作的,叫做亲亲之爱。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不忍之心。孟子和齐宣王上课,听说有天有人牵着牛在大王面前走过,牛流着眼泪,牵牛人说要去把牛杀了,用牛血填补青铜器的缝隙。齐宣王说算了,牛流着眼泪,寡人实在不忍心,看它无罪而死。孟子问,这件事情是真的吗?齐宣王说,是有的。孟子说,大家都说你小气,是吗?齐宣王说,对啊,因为我放了牛,杀了羊,大家认为我小气。孟子说,大王以一只羊换一头牛,那是因为大王没有看见那只羊也流泪了。这就是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都有这样的善心,有善心不忍看别人冤死。这份仁爱,不冤杀一个老百姓,那就是一个很好的君主,一个称职的领袖,这样就能得天下了。齐宣王说,先生讲得真好,但是寡人做不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就是贪财。孟子说,没关系啊,你和老百姓都喜欢钱,大家一起富裕。齐宣王说,寡人好色。孟子说,这也没关系,人都有好色,全国百姓都能娶妻生子。恻隐之心不忍心从爱护小动物开始,看一个人有没有爱心,善良不善良,就看他能不能善待小动物。忠恕之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就是站得住,达就是行得通。自己能够站得住,行得通,又让别人都能站得住,行得通。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这两条,就是做到了忠恕之道。忠和恕,哪个最重要?忠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的,不是所有人都能立,都能达。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能做得到。还有己所甚欲,勿施于人。君王看到一只非常漂亮的鸟,非常高兴,钟鸣鼎食,接待这只鸟,结果这只鸟吓死了。庄子说,这样不把鸟当鸟了,鸟就是要出去吃蚯蚓啊,不是吃这些好的呀。这就是“己所甚欲,勿施于人”。自己以为的好东西给别人,但是未必是别人所想要的。社会交往中,最好尊重对方的意愿。家长认为好的,别强加给孩子。自己年轻时不能实现的梦想,别强加给孩子。父母还说,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都是为了你以后有出息。对待孩子,就是要守住底线,自由发展。守住底线,就是不要违法犯罪。有人问,怎么让孩子像你一样爱读书,我说,很简单,只要你像我爱读书,孩子就能爱读书。
孟子的思想是义义是对不道德的恨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义。孟子这个人喜欢办培训班,培训国王,第一个国王是齐宣王。齐宣王爱学习,孟子来到这里,享受大夫待遇,也不上班,爱干嘛干嘛。有天孟子准备去看齐宣王,还没出门,齐宣王就派人来说,寡人很想见齐宣王,但是感冒了,吹不了风,能不能委屈孟子前来呢?孟子立刻说,我也感冒了,我也吹不了风。第二天,孟子出门了,刚出去,齐宣王就派了医生来,这就尴尬了。孟子也觉得很狼狈,在朋友家躲了一晚上。朋友说,你去看大王,和大王看你有什么区别呢?孟子说,我年纪大,道德高,他为什么不来看我呢?孟子有个特点,绝不看社会地位,游说诸侯,不把君王看在眼里。不屑于去教育君王,就是在教育君王。孟子处于战国时期,战国就是百姓很苦,知识分子很牛,各国君王都对人才很客气,都知道得人才者得天下。在战国,哪个君王都能随便训。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头,你千里而来,给我带什么好处?孟子说,就是仁义呀。孟子后来留下,问梁惠王,说用棍子杀人和用刀子杀人有区别吗?梁惠王说没有。孟子问,用刀子杀人用政治杀人有区别吗?梁惠王说没有。孟子说,你有肥马有锦衣,但是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你就是用政治杀人,你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孟子见齐宣王,说你出差,你把妻子孩子交给一个朋友照顾,结果你回来,妻子孩子都快饿死了,你怎么办?齐宣王说,绝交啊。孟子说,如果一个官员不好好管理城池,怎么办?齐宣王说,那就撤职呀。孟子说,如果一个国王不好好治理国家,那又该如何?齐宣王“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认为,政权来自上天和人民的双重授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能够如此对待君王,就在于孟子主张义。义在古文字中,和“美”很像。义和仁有明显的区别,仁就是爱,但是义是恨,是对不道德的恨。做到仁简单,做到义困难。做到义需要有精神的力量,那就是义气,那就是浩然之气。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人要有傲骨,不可有傲气。孟子主张,做人要做大丈夫。国要行王道,不能行霸道。孔子和孟子给我们的启示,做一个充满爱心和充满正义感的人,这就是仁义,这就是孔孟给我们留下来的为人之道。
现场提问读者:易教授您如何看待现代的学生教育?易中天:我对教育现状比较失望,教育者没有去思考一个问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每个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充分发展的前提。教育应该教会孩子什么?知识,方法,智慧。知识是可以传授的,但是知识是传授不完的。更重要的是方法,教会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但是智慧最重要,只有充满智慧,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围绕着问题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读者:易教授对扬州的印象如何?易中天:在中国历史上,扬州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西汉时期的,扬州是十三州之一。那种扬州的概念,地域很大,比现在江苏省的区域都大。还有一个,就是作为城市的扬州。扬州太美了,太有名了,在唐朝,扬州就是内陆最繁华的城市,扬一益二,那是一个何等重要的城市。此后,在中国历史上,扬州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就是因为扬州处于南北交汇的地方,南北交汇就能有很好的融合,集合南北的优势。多年前,我就来到扬州,前往扬州师范学院做一个学术交流,当时我坐车来到镇江,后来坐车来扬州,不认识路,很多扬州人都很热情,还主动带路,扬州人真是太好了。现在的扬州,正在厚积薄发,正在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我相信智慧的扬州人,一定会缔造更美丽的扬州城。记者王鑫(根据现场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