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语文阅读鉴赏方法(一)
本文原创作者邓升华
要做好阅读题,首先要学会以文章为中心的阅读鉴赏方法。
以文章为中心的阅读鉴赏方法要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鉴赏作品的结构形式与鉴赏作品的内容结合起来。
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语言连缀,它离不开基本的结构形式。所以,阅读鉴赏文章时,不但要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要分析文章的结构形式。看看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出来的;看看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内容。
(二)整体把握和局部分析相结合。
阅读散文,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文的基本内容,不能断章取义。有的散文中出现的问题还要联系作者的性格特点、生活情况、社会背景来理解。
(三)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相结合。
散文是艺术。散文的真实性与现实的真实性并不完全相同的,散文中的内容并不是对生活的原样复制,它是作者对生活中的人或事的加工。有作者的想象虚构,也有作者的夸张。
《逍遥游》纯粹是庄子的凌虚御风,《神女赋》不过是宋玉的高唐遗梦,陶渊明的“桃花源”无迹可寻,范仲淹据说从没有登临他笔下的“岳阳楼”。古文如此,今文也一脉相承。
随手打开一册漓江出版社编辑的《今文观止》,开篇就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拿洪水比喻滚滚而来的新思潮,接着就是陈独秀的《袁世凯复活》,用袁氏阴魂不散强调他仍在世间蠢蠢而动,后面还有毛泽东的《愚公移山》,借古代的寓言鼓舞今人的斗志,这些,都属向壁虚构。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叙长妈妈聊天:从前有一个书生在古庙里用功,晚间遇着美女蛇勾引,幸亏被一位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帮他用飞蜈蚣杀死了蛇精。——这故事,在长妈妈嘴里是听来的聊斋,在鲁迅笔下,是借重他人的志异。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差不多全是真实的谎言。
把文学艺术作品等同于生活的原型是一种文学鉴赏错误。科学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典型的例子就是《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曾经质疑杜甫《古柏行》中的“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经过详细的计算,沈括得出结论:四十围只是直径七尺,而高竟达二千尺,“无乃太细长乎?”对于这种拿着尺子的来鉴赏文学作品的人,汪增祺说,给他个饼子,抹点黄酱,蹲墙根吃去吧。
科学就必须遵循自然和社会的本来规律,反映的是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原生态。而文学不是自然现象或社会现实的原生态,文学是作家对自然和社会的现象的艺术加工,常常含有作家的想象、夸张、类推等等艺术技巧。常理只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它不能用来作为评判文学作品的标准,否则艺术将不成为艺术。
(四)、理解表层意蕴和理解深层意蕴相结合。
阅读文章,要理解体味文章作品的意蕴。优秀的散文,除了表层意蕴之外,往往还有深层意蕴。表层意蕴可以由读者通过字面意义直接理解出来;深层意蕴则是运用暗示、象征、双关、委婉等艺术手法创造出来,隐含在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的意义。无论是表层意蕴还是深层意蕴,要想做到准确把握,都必须认真阅读作品、深入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