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约前年-前年),庄氏,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传承和发扬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出自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上古时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头。悠悠岁月,上古时代轩辕帝著《黄帝内经》其《素问·上古天真》有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这段话里面提到了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这是道家把修为的理想境界分为四类“真、至、圣、贤”,最高境界的是真人,与日月共振,与天地同步;第二类是至人,行游天地间,闻听八达外;第三类是圣人,顺应于自然,修行于世俗;第四类是贤人,符合自然规律,顺从阴阳变化。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普通俗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级别就是圣人和贤人,而真人和至人的境界那是普通人无法仰及,成仙的层次。那两千五百年后,庄子的认知能否到达他老祖宗级别呢?庄子把修为的理想境界分为:至人、神人和圣人。所谓至人无己,就是忘掉自我的存在,与天地合二为一;所谓神人无功,就是逍遥自在,无求有为无为;所谓圣人无名,就是随意而安,不问功名利禄。可见,庄子的境界比起老祖宗还是差得很远。
顺便说说,儒家推崇的最高境界“圣人”,在庄子的排名中却垫底,可见道家是反对推崇儒家圣贤的,庄子曾说:“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只能做到无名,却不能做到无己和无功的境界。庄子认为儒家的圣贤以有为的“仁义”之治,违背人性,不能让百姓顺其自然,逍遥自在,让百姓做到无为。还有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庄子也是反对的,其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可见,庄子对儒家学说大都是批判和抵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