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致意最在逍遥游,王充闾潜心解读庄子
TUhjnbcbe - 2025/6/11 18:04:00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阅读庄子,在众多高校,与庄子有关的课程一座难求。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杨立华教授在“B站”开课,面向年轻人讲庄子,视频最高获得播放量破百万。

今天为你带来的书,或许能够解答你的这个疑惑。作者王充闾是当代著名散文家,与余秋雨、梁衡等大家齐名。他幼年接受过系统的国学教育,文史功底十分扎实。其学养之深厚,在当代作家中可谓拔尖。

他说,是在自己读私塾的第七个年头,“四书”“五经”与《左传》《史记》都读过后,业师才确定要诵读《庄子》的。这样“可乎可,不可乎不可”“恶乎然?然于然”等“绕口令”似的语句,陪伴了自己的童年。

六七十年后,花开叶落,潮涨潮回。尽管敬爱的业师早已骨朽形销,“口诵心唯”的绿鬓少年也垂垂老矣。但那部《庄子》,依然高踞案头,静静的像一件古玩,朝夕对视。王充闾说,庄子本人一直活在他的心里。庄子的思想、修为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抉择、价值取向等,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长久以来,他都立誓要为庄子写一部传记。为此,王充闾花了三四个月潜心解读《庄子》这本书,又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收集、批阅、研究古往今来有代表性的关于庄子的学术著作;他还多次前往与庄子有关的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查阅地方志等,搜索一手资料。

他说,庄子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解读庄子,不仅需要有独到的见识、超拔的智慧,还必须要有超越性的人生境界。

王充闾最后抓住了庄子思想中“逍遥游”这个核心,也被他用来给传记题名。他说,舍此不足以映现庄子的精神境界,难以概括其具有全息性质的不凭借外物、无任何拘缚的自由意志的内在蕴含与本质特征。

伟大的诗人、哲学家

我们的传主庄周老先生,按照名人辞典的界定,应该是“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这种定位无疑是很完整、很规范、很标准的。不过,如果再个性化一点,谓之为“诗人哲学家”,也完全名副其实。当然,再演进一步,也可以说是名扬中外、震烁古今的“时代巨人”。

庄子的哲学“不像寻常那一种矜严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皱眉头、绞脑子的东西;他的思想的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

在这里,诗,既是一个文学概念,也是一个哲学概念。庄子接受感官的呼唤,放射出激情火花,又能随时运用理性的抽象,营造出幽思玄览。如果说,他从诗那里找到了灵感的源头;那么,哲学则使他获得了悟解的梯航。

在他的身上,诗与哲学实现了有机统一,统一于对宇宙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与追问,统一于对庞大的外在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弃置,而着眼于对生命、对命运、对人性的形上思索和诗性表达。

可以说,庄子的不朽杰作,是在一个诗性最匮乏的时代,却以其熠熠的诗性光辉,托载着思想洞见、人生感悟、生命体验,而泽被生民,垂范后世。

笑看尘世,乘物以游心

庄子具有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开阔的胸襟、视野。什么先王的遗范、现世的礼制,在他的心目中,都缺乏应有的权威。而外在的框限和内在的束缚,也在他那里尽数得到了化解。

当代学者陈鼓应指出,庄子讲“至人无己”,这里的“己”,是指为功名、智巧、形骸、嗜欲所困缚的小我。

“无己”,并非没有自我;乃是超越执于一偏的小我,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出来,而成为拥有大我的至人。

这个大我,非生理我,非家庭我,亦非社会我,乃是达于天地境界的我,与万物相感通、相融合的我,亦即宇宙的大我。

庄子所秉持的,既非真正的入世,也不是纯然的出世,而是介乎二者之间的“游世”。逍遥尘垢外,“乘物以游心”。他的目标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

按照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广雅》诠释,“游”的本义乃是“戏也”,其引申义为“自适”;庄子则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天才地把它应用于思维运作与精神活动,赋予它以无拘束、无负累、无干扰的超越性的意蕴。

这种精神存在与思想境界,使他并不看重人在社会中的实用价值,对现实功利不屑一顾。当代学者涂光社指出,“庄子学说是批判世俗伦常的哲学,是悟化的生命哲学——追寻精神自由和维护人类自然天性的哲学”。

他是“追求精神自由并欲穷究其真谛的第一人,全面批判‘文明’进程中人性‘异化’的第一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致意最在逍遥游,王充闾潜心解读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