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高铁上读了四个多小时哲学。回到家里,把一地摊子丢给先生就飞到了图书馆。诺大的图书馆鸦雀无声、座无虚席。正琢磨没有座位那就还是回家吧,只见一个女孩起立收拾背包,于是我得以坐下开始敲这些字。——读书,写字,对我来说简直迫不及待。
今天高铁上看的是“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及后续的儒家、道家和教育、文化等。读中国哲学时,我发现竟然已经不记得西方哲学家们的观点,压根想不起来了。于是我又翻回到西方哲学的部分大致总结归纳了一下:西方哲学起于“强权就是公理”,就是“为所欲为”,说白了就是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不知道美国的霸权主义和这个种性有没有一点关系?)。后经过教训、沉淀,提出“凡事勿过度”。宗教登场之后,给了人们对于来世的无限希望和平静的生活。而近代世界科学的迅猛发展颠覆了宗教的某些观点,却没有否定宗教。(科学真是一个独特而谦虚的存在)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德行”,尼采宣称“上帝死了”,提出人的精神有三变:骆驼、狮子、婴儿。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生三种界限:身体界限、心理界限、灵*界限海德格尔、马塞尔强调人类当下的自我抉择。萨特和加缪提出人类拥有绝对自由,可以主宰世界。加缪认为建立人生观有三点:反抗、自由、热情。
——说来说去,我感觉西方哲学家都够狠的,他们从“为所欲为”到凡事有度;要么拥趸上帝,要么激烈地否定上帝;强调人性自由,主张反抗压抑。“我思故我在”,他强调的就是“我”,“我”是纯粹的思想,是思想的主体。难怪我从小到大都觉得西方世界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世界,我也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西方哲学家研究宇宙演化、人性发展都是绕着“自我”的轴心在运动。
你再来看中国哲学吧!
在中国可称为哲学著作出现之前,有三部主要经典:《易经》、《尚书》和《诗经》。这三本书我稍有涉猎,《易经》大学时想看没看进去,儿子读高一时,我又拿来读,没看多少又丢在一边。《尚书》是在做节气课程时,拿来做文献的。《诗经》被我当成了风花雪月的一本册子,经常到里面找一些词句来得瑟得瑟(为了提升工作室老师的文学、美学素养,我还把《诗经》定为必读书目,每人配了一本)。
仔细思量,我们会发现这三本经典不愧经典。《易经》是从自然现象的变化得出了人类趋吉避凶的法则。天地雷山火水泽风,乾坤震艮离坎兑巽,运用排列组合,弄出一系列卦辞爻辞,让人无限敬畏。我在想,这份敬畏放在今天,固然是没有绝对科学道理的,但是谁的内心不期待得到上天给你的助佑?!
《尚书》是从帝国朝代的兴亡更替看出了天理命道,书中含有九大范畴,建构了一个国家管理的层面架构,我觉得一本《尚书》足以治国!而《诗经》则是古人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风花雪月,文字之美,只可意会。不信,你读一读即知。
这三本经典有一个共同特点,强调“天命”。中国自古就是“皇权独裁”制度,天子(就是皇帝)是天与人中间的中介。因此,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多基于此,并于此有关。
孔子是春秋时代(公元前-前)人,孟子是战国时代(公元前-前)人,他们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主要观点是:善——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儒家价值观强调三个阶段:一是以自我为中心,顺着本能的需要,表现为生存于发展。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篇》)。二是注意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讲究礼法与情义。如,“不学礼,无以立。”(《论语为*篇》)。三是超越自我,走向无私与至善。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篇》)。
如果将儒家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稍微一比较,我就发现,儒家很是“柔软”、谦卑,强调“仁义礼智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卑长幼有序,尊长让贤,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和位置。儒家就是一个“儒”字,毫无虎狼之心、霸道之行,是一个温文尔雅、谦谦自居的存在。
道家和儒家一样,也是研究人性,但是他没有像儒家那样从“人”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怎么定位、相处。道家来了一个大“创新”,立于高处,从“自然”的角度,俯瞰人间,给了新的定义。你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且,道家特别会使用“比较”的方法来让人明白人应该如何自处,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特别特别喜欢庄子第一篇《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高居寰宇,俯视人间众生,提炼人生哲学,扶摇直上,气势磅礴!
儒家以人为本,道家超越人类本位,无为而治。傅先生提出,道家有三宝,一慈,慈就是对任何人都不会有所区别,“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二俭,俭就是对待万物的欲望节制,“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三不敢为天下先。
在我看来,中国哲学一开始就讲究“人际关系”,认为人不是孤立的,一个人若要生命趋向完美,就要向上提升人际关系。相对应的,西方讲究的是“个人主义”,尊重个人的生命抉择,重视实现个人价值,实现人的彻底自由。
傅先生在“艺术与审美”这一章里,我特别认同他的“艺术表达某种集体潜意识”的观点。以前学心理学,知道人的潜意识占六分之五,但是人不自知。艺术家的天赋就在于,他的潜意识容易在某个电光火石的瞬间外露而成为天人之作,激起我们的“于我心有戚戚焉”。他关于“洞见闯入意识邻域”的篇章让我忽然联想到广西都安遍及全县的天窗,地下河汹涌澎湃,而天窗让“蓝洞”惊现人间。天窗算不算“洞见”?地下河算不算“潜意识”?
在“宗教与永恒”这一篇,我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几个学科门类之间的关系。在中世纪的西方,宗教原本是弥漫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直到文艺复兴蓬勃开展以及科学革命的出现。科学,就像一个“愣头青”,血气方刚地出现在宗教面前时,其实并没有挑战宗教,但是宗教害怕科学说太多真话,让他们的权威受到挑战。如,宗教裁判勒令伽利略放弃“太阳中心说”。
说白了,宗教的观点是“地球中心说”,科学的观点是“天阳中心说”,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只好退守。自然科学家非常客观,相当谦虚,他们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没有去挑战和批评宗教信仰。社会学家则不一样,他们是研究人类群体现象的,他们批评:“宗教是社会的工具。”心理学家是研究个人心灵状态的,弗洛伊德认为,宗教就是人类心理上的拐棍。有了信仰,心理就好像有了依靠,生活就愉悦些许。语言学家是是研究语言的,他们认为宗教是无意义的空话。对于以上的批评,傅先生都认为“非也”。我理解,傅先生是认为,凡事存在即合理,任何批判都没有让宗教消失,就说明宗教在人的生命中有它的独特位置。人的生命有很多层面,不是哪一个学科可以洞悉的。
终于看到了《教育与自我》这一章。
教育“需要合作才能产生效果”,是一个需要靠自己去承担的责任。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认为,教育分为三个阶段:浪漫期、精密期、展望期,分别对应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人生有四大领域:群体、自我、自然界、超越界。自我潜能有三:知情意。自然界四种态度:竞争、利用、保护、欣赏。自我一生有四项任务: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超越。
这一篇有些难懂,我使劲与教育联系,试图找到哲学与教育的联系。总结了一下,不知道对不对:其一,学生的成长阶段不同,需要不同的教育策略。这就是为何我们要强调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其二每个人的成长关键在于自我。因此我们才不断强调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而这其中必然少不了一个重要链条“实践”,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人与自然的互动。
最后一章是“文化的视野”,我最感兴趣的是近代以来的几次革命:1天文学革命,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论。2生物学革命,达尔文,提出人类不是上帝造的,是进化而来的。3心理学革命,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观念。4资讯化革命,也就是电脑革命,带来影像新世界。5基因学革命,使复制人成为可能,但是伦理和社会问题阻止了复制人的脚步。
五大革命,挑战人类,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必须为自己负责。要应对挑战,我们必须回溯传统,比如,儒家的“真诚”、“仁义”,道家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待我合上此书,我问自己:教师是什么的人?什么是教育?
让我好好想想。
高春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