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
子
前
言
贰
内篇一共是七篇,第一篇是逍遥游,第二篇是齐物论,第三篇是养生主,第四篇是人世间,第五篇是德充符,第六篇是大宗师,第七篇应帝王,这七篇每篇都有深刻的奥义,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每篇都为我们揭示了什么样的智慧宝藏。第一篇逍遥游,开门见山,先点题,点出世出世间最高的成就。什么是最高成就?作为人,或者作为一个生命最佳的状态是什么状态?我们一般人都是求最好的,有的求富贵,有的求长寿,有的求名,有的求权,不管是求什么,庄子点出了他认为的最高明的状态就是逍遥。逍遥的状态和凡夫最大的区别,在于无我和唯心。无我则无困,唯心则唯妙。第二篇齐物论接着逍遥讲,如果你想要达到逍遥的状态,你必须要达到齐物的高度,因为万物是不齐的。我们看到的万物都有黑白长短高低不平等等,都是良莠不齐的。但是庄子讲,在万物不齐的背后有一个整齐化的东西,如果你识得这个整齐化的东西,你就可以达到人见万物不齐而你见万物齐的认识高度,那么你就可以入道,就能够达到逍遥的状态,这就是见地,是最高见地,也就是儒家讲的格物而致知。这个齐物,相当于儒家的仁。第三篇养生主是讲,随着我们的最高见地就有了一种定力,这种定力让我们游刃于世间,不见万物之不齐,总能找到万物之利害和锁钥。这样你在观照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能抓住最关键的地方,根本不会被花花草草枝枝叶叶所迷惑,就像庖丁一样,游刃于腠理之间,不会砍到骨头上去,因为他不迷惑,他眼中没有这个牛,一切时候他都是处在最好的智慧的状态下,达到了齐物的认识高度。站在这个角度自然就会有一种定,这就是最高的真理,佛家叫做中道,这也就是为什么叫养生主,因为没有可养之生,你自然就定。定了以后,你所处的任何时空状态都是最佳的养生状态,消耗也是最慢的。妄动就会消耗生命,有形就会有灭,但是形可以灭的慢一点,要是妄动多,形灭就快。妄动少,形灭就慢。其实就借外在养生的现象来表述内在的定,这个定是用来滋养前面获得的齐物论的见地。同时,这个状态,也是对于其他众生伤害和干扰最少的状态,因此,也是长养众生的意思。这个养生,相当于儒家的义。第四篇人世间是一种戒,你在人世间应缘的时候,不要老想着我去做什么,你要去随缘,随缘就是最好的一种定。随缘,也就是按照人世间的身份去相处,永远不要动念去追逐,甚至不要动念去拯救什么,这就是在一种在无我无物的状态下,你处于人世间,别人看你可能是没有主意没有出息的,但实际上这是最高明的一种修养的过程。在人世间就是一种修养,就是一种修行。这段讲的随缘尽份的戒,相当于儒家的礼。第五篇德充符是说当你的戒定修养,把你智慧的种子,见地的种子,保养到一定程度以后,你这颗心就逐渐被智慧充满了,邪见和习气越来越少了。这就是儒家讲的外修转化为内养,内心修养达到圣者状态了。内德充满不择于行,但是实际上这种平等、慈悲是随处都可以自然而然地教化众生,这就是形容一个修道人内德充满的过程。在佛家,相当于开悟以后的修道位。在儒家,相当于诚意正心的过程。第六篇大宗师。人世间还在修养的过程,到德充符的时候修养已经到了非常好的程度,大宗师是完全到了果地了。如果说齐物论是一颗种子,那么养生主、人世间、德充符就是阳光、空气、土壤、水分、施肥,就好比是定、慧、行愿、持戒,给智慧的种子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助缘,到大宗师的时候就好比是开花结果了。大宗师主要是正面描述得道的人和正面描述道。正面讲得道的人获得了第一篇逍遥游的这种世出世间最高成就的时候是什么个样子。这里边也点了以心传心,或者说如何悟道证道的方法,比如说南伯子葵,他问道是不是可以学的?这很像《楞严经》里边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的修法,就是点出了修道的一个秘诀。还有一些修道的大宗师的故事。大宗师的程度,就是儒家讲的“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不再是动词,而是名词,是说达到了“身已修”的程度,也就是大宗师的程度。第七篇应帝王是讲成道以后的这颗心,去应缘的话会是什么样子?应缘就是应帝王之缘,如果有帝王这个角色摆在这要你去承当,会不会像世间人一样沉迷在里头?对这个缘,你可以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的做派。但是老庄的做派完全把它看作是一种儿戏,就像尧让帝王给许由,尧去找许由,说帝王的位置给你坐,许由赶紧就跑了,这就是道家的薄帝王而不为,修道人,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的,这完全是看不起当时的儒家墨家各种执着物相,沾染以求的状态,甚至连孔子最后都说,我推行仁义道德,我就把道破坏了。不过呢,在儒家,成道后就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佛家,就是化身百千度化众生。为什么专门有一个应帝王?是因为一般人把求取功名利禄作为人生最高成就,而《庄子》这部书就把它当成一种讽刺来用,用来针砭时弊的,世间人一般觉得很羡慕、很了不起、很伟大的追求,实际上很可笑的。就像我们看见粪坑里的蛆争着当帝王,还要教育其他粪坑的蛆做出同样的追求一样!其实可以直接叫醒那个蛆,赶快醒过来不好吗?干嘛要在粪堆里待着要去当这个蛆王呢!应帝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庄子》非常像佛教的书籍,就是大家都在做梦,庄子也是告诉大家都在做梦,不要再在梦里做活计。梦里头你再翻出仁义道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对于梦中人来说,当然很高明,但是对梦醒的人来说,这就是很可悲很可怜的一件事情。更多精彩内容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