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秋水(节选)
《庄子·外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秋天的洪水应时而来,很多河流的水都流入*河。
?时:按时,按季节,名词作状语。?百:泛指众多,是个虚数。?川:河流。?灌:注入。?河:古代专指*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对岸的牛马。
?泾流:直通的水流。泾,同“径”,直往。?两涘(sì):河两岸。涘,水边。?渚(zhǔ)崖:水洲岸边。渚,水中的小陆地。崖,又作“涯”,高的河岸。?辩:通“辨”,辨认。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河神洋洋得意、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壮美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于:在,介词。?是:此,这。?焉:助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不译。?河伯:传说中的*河之神。?欣然:高兴的样子。?以:认为,动词。?之:的,助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他顺着水流向东去,到了北海。向东望去,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东: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北海:指东海的北部。?东面:脸朝东。东,作状语。面,名词作动词,指转脸。?端: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于是河神才改变先前欣然自喜的脸色,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
?始:才。?旋:掉转。这里指河伯转变了原先欣然自喜的表情。?其:他的,代词。?面目:指脸色,面部表情。?望洋:指抬头仰视的样子,联绵词。?若:海神名。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话,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野语:俗语。?之:代词,指野语中的一句话。?道:道理。?百:泛指多数。?莫己若:即“莫若己”,宾语前置,没有谁赶得上自己。若,比得上。?我之谓:即“谓我”,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伯夷的节义不值得看重的言论,起初我还不相信,
?且夫:连词,而且。?尝:曾经。?少:认为……少,意动用法。?仲尼:孔子的字。?闻:前一个是动词,听说;后一个名词,见闻,学识。?轻:认为……轻,意动用法。?伯夷:商末诸侯孤竹君的长子,与其弟叔齐认为武王伐纣是不义的,故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后世称他们为恪守节义的代表。?始:起初。?弗:不。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如今我看到了您是这样的无边无际,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懂得大道理的人所耻笑。”
?睹:看。?子:您,对海神的尊称。?之:助词,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穷:尽。?殆:危险。?长:长久。?见……于……:被动句式。见,表被动。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大方之家:懂得大道理的人。大方,大道理。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狭小空间的限制。
?井蛙:井底之蛙。?可:能够。?以:与,介词。?语于海:谈论大海。于,表对象,对于。?拘于虚:被居住的地方所局限。拘,约束,局限。于,表被动。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对只生存在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雪的事情,是因为受到时令的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是因为受到教养的束缚。
?笃(dǔ):限制。?时:季节。?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束:束缚。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才了解自己的浅陋。将可以同你谈论大道理了。
?乃:才。?尔:你。?丑:浅陋,低劣。?大理:大的道理,正道。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天下的水面,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河流都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歇而且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而且从不曾减少。
?于:表比较。?之:代词,指大海。?止:停息。?盈:水满溢出来。?尾闾(lǘ):古代传说中的海底泄水处。?已:止,停。?虚:减少。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无论春天、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干旱不会有影响。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长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量器来计算。
?知:觉,影响。?过:超过。?江河之流:长江*河的水流。?不可为量数(shǔ):不可用量器计算。量,指斗、斛一类的量器。数,计算,动词。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接受形体并汲取阴阳二气。
?自多:自满。?比形:生成形态。?受:接受,汲取。?阴阳:古代认为宇宙由阴阳二气生成,万物也由此而生。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之中一样;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满呢?
?方:正。?奚以:即“以奚”的倒装,凭什么。奚,何。?多:自满,夸耀。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想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
?计:考虑。?之:助词,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礨(lěi)空:蚁穴。?大泽:大的湖泽。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想想中原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在大粮仓里一样吗?
?中国:指*河流域一带,中原。?稊(tí)米:细小的米粒。?大(tài)仓:大粮仓。“大”的这个意义后写作“太”。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通常用“万物”来称物类的数量,而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
?号:称呼。?处:占有,占据。?焉:句末语气助词。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人们聚集于九州,凡是粮食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到达的地方都有人群,而个人只是占其中一员罢了。
?卒:通“萃”,聚集。?所生:所生长的地方。?所通:所到达的地方。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一根毫毛存在于整个马体吗?
?此:个人。?比:比较,相比。?豪末:毛的末梢,指动物身上的细毛。豪,通“毫”。?体:身体。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凡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贤才所劳碌的,都不过如此罢了。
?五帝:通常指*帝、颛顼、帝喾、尧、舜。?连:连续,指传说中五帝相互禅让天下的事。?三王:通常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所忧:与下文“所劳”指担忧和辛劳的对象,也指天下。?任士:指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尽:全,都。?此:代词,指上文的“毫末在马体中微不足道”。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伯夷辞让君位而博取美名,孔子坐谈天下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一样吗?”
?以为名:以此取得名声。以为,以(之)为。名,美名,名声。?以为博:以此显示渊博。?其:大概,表推测的副词。?尔:你。?向:先前,刚才。
音频资料赏析秋水(节选)
《庄子·外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秋天的洪水应时而来,很多河流的水都流入*河。
?时:按时,按季节,名词作状语。?百:泛指众多,是个虚数。?川:河流。?灌:注入。?河:古代专指*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对岸的牛马。
?泾流:直通的水流。泾,同“径”,直往。?两涘(sì):河两岸。涘,水边。?渚(zhǔ)崖:水洲岸边。渚,水中的小陆地。崖,又作“涯”,高的河岸。?辩:通“辨”,辨认。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河神洋洋得意、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壮美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于:在,介词。?是:此,这。?焉:助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不译。?河伯:传说中的*河之神。?欣然:高兴的样子。?以:认为,动词。?之:的,助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他顺着水流向东去,到了北海。向东望去,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东: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北海:指东海的北部。?东面:脸朝东。东,作状语。面,名词作动词,指转脸。?端: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于是河神才改变先前欣然自喜的脸色,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
?始:才。?旋:掉转。这里指河伯转变了原先欣然自喜的表情。?其:他的,代词。?面目:指脸色,面部表情。?望洋:指抬头仰视的样子,联绵词。?若:海神名。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话,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野语:俗语。?之:代词,指野语中的一句话。?道:道理。?百:泛指多数。?莫己若:即“莫若己”,宾语前置,没有谁赶得上自己。若,比得上。?我之谓:即“谓我”,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伯夷的节义不值得看重的言论,起初我还不相信,
?且夫:连词,而且。?尝:曾经。?少:认为……少,意动用法。?仲尼:孔子的字。?闻:前一个是动词,听说;后一个名词,见闻,学识。?轻:认为……轻,意动用法。?伯夷:商末诸侯孤竹君的长子,与其弟叔齐认为武王伐纣是不义的,故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后世称他们为恪守节义的代表。?始:起初。?弗:不。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如今我看到了您是这样的无边无际,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懂得大道理的人所耻笑。”
?睹:看。?子:您,对海神的尊称。?之:助词,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穷:尽。?殆:危险。?长:长久。?见……于……:被动句式。见,表被动。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大方之家:懂得大道理的人。大方,大道理。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狭小空间的限制。
?井蛙:井底之蛙。?可:能够。?以:与,介词。?语于海:谈论大海。于,表对象,对于。?拘于虚:被居住的地方所局限。拘,约束,局限。于,表被动。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对只生存在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雪的事情,是因为受到时令的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是因为受到教养的束缚。
?笃(dǔ):限制。?时:季节。?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束:束缚。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才了解自己的浅陋。将可以同你谈论大道理了。
?乃:才。?尔:你。?丑:浅陋,低劣。?大理:大的道理,正道。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天下的水面,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河流都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歇而且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而且从不曾减少。
?于:表比较。?之:代词,指大海。?止:停息。?盈:水满溢出来。?尾闾(lǘ):古代传说中的海底泄水处。?已:止,停。?虚:减少。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无论春天、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干旱不会有影响。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长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量器来计算。
?知:觉,影响。?过:超过。?江河之流:长江*河的水流。?不可为量数(shǔ):不可用量器计算。量,指斗、斛一类的量器。数,计算,动词。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接受形体并汲取阴阳二气。
?自多:自满。?比形:生成形态。?受:接受,汲取。?阴阳:古代认为宇宙由阴阳二气生成,万物也由此而生。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之中一样;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满呢?
?方:正。?奚以:即“以奚”的倒装,凭什么。奚,何。?多:自满,夸耀。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想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
?计:考虑。?之:助词,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礨(lěi)空:蚁穴。?大泽:大的湖泽。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想想中原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在大粮仓里一样吗?
?中国:指*河流域一带,中原。?稊(tí)米:细小的米粒。?大(tài)仓:大粮仓。“大”的这个意义后写作“太”。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通常用“万物”来称物类的数量,而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
?号:称呼。?处:占有,占据。?焉:句末语气助词。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人们聚集于九州,凡是粮食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到达的地方都有人群,而个人只是占其中一员罢了。
?卒:通“萃”,聚集。?所生:所生长的地方。?所通:所到达的地方。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一根毫毛存在于整个马体吗?
?此:个人。?比:比较,相比。?豪末:毛的末梢,指动物身上的细毛。豪,通“毫”。?体:身体。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凡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贤才所劳碌的,都不过如此罢了。
?五帝:通常指*帝、颛顼、帝喾、尧、舜。?连:连续,指传说中五帝相互禅让天下的事。?三王:通常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所忧:与下文“所劳”指担忧和辛劳的对象,也指天下。?任士:指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尽:全,都。?此:代词,指上文的“毫末在马体中微不足道”。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伯夷辞让君位而博取美名,孔子坐谈天下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一样吗?”
?以为名:以此取得名声。以为,以(之)为。名,美名,名声。?以为博:以此显示渊博。?其:大概,表推测的副词。?尔:你。?向:先前,刚才。
译文秋天的洪水应时而来,很多河流的水都流入*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对岸的牛马。于是河神洋洋得意、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壮美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水流向东去,到了北海。向东望去,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才改变先前欣然自喜的脸色,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话,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伯夷的节义不值得看重的言论,起初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了您是这样的无边无际,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懂得大道理的人所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狭小空间的限制。对只生存在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雪的事情,是因为受到时令的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是因为受到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才了解自己的浅陋。将可以同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面,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河流都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歇而且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而且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干旱不会有影响。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长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量器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接受形体并汲取阴阳二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之中一样;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满呢?想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想想中原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在大粮仓里一样吗?通常用“万物”来称物类的数量,而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凡是粮食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到达的地方都有人群,而个人只是占其中一员罢了。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一根毫毛存在于整个马体吗?凡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贤才所劳碌的,都不过如此罢了。伯夷辞让君位而博取美名,孔子坐谈天下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一样吗?”
小帆课堂:秋水(1)
小帆课堂:秋水(2)
庄子~秋水(韩旺臣讲解)
解读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前?―前?),战国时宋国人,思想家,庄子和老子同属道家学派,合称“老庄”。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草的时代,应子对当时的兼并战争、剥削压迫乃至“人为物役”等现象极端不满,但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中,他只希望在黑暗的社会中生活得愉快,能够顺其自然,得尽天年。于是,他以“道”为师,企图通过“心斋”、“坐忘”等方式与“道”融为一体,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无差别境界,而获得“逍遥游”,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秋水》本义是讨论价值判断的相对性,我们现在可以视之为相对独立的一篇选文,而给予积极的解释,获得新的启迪。《秋水》篇的主体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番对话,本文只节选了其中的第一部分。
本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导论,写河伯观念的变化。初与百川比,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大的了。后与北海若比,河伯才知自己并非天下最大,引出与北海若的对话。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本论,写北海若的观点: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可自多的。北海若的这段对话可分四层:第一层“曲士不可语道”,而河伯观于大海,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而“可与语大理矣”。第二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为什么呢?因为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海比河大,却比天小,所以没什么可自多的。第三层进一步阐述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四海小;中国和海内比,中国小;人和万物与九州比,人都是小的。第四层所谓五帝、三王、仁人、任士所从事的事业都不过是“毫末”,伯夷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孔子谈论“仁”、“礼”,也都是“毫末”。伯夷为名,孔子为博,都是自多,都是错的。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在整体构思上,本文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最富于浪漫色彩。
论证上,多用形象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用比喻说理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运用比较论证法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己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庄子》与《归藏》《*帝四经》《老子》等著作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哲学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关于文学、美学、艺术、审美的智慧结晶。庄子等道家思想是历史上除了儒学外被定为官学与道举的学说。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在现实意义上,更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精神铺垫。
作者简介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其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关于蒙的现代地理位置有多种说法,如河南商丘、安徽蒙城、山东东明等。
庄子约生于周烈王七年(公元前年)。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首先,《史记》记载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又记有楚威王派使者厚币聘庄子一事。楚威王元年(前年),即梁惠王三十二年、齐宣王三年,而威王卒于十一年(前年),且“周能致楚聘,必已三四十岁”,则庄子生年应不晚于公元前至公元前年。其次,《庄子》“于魏文侯、武侯皆称谥”,而于惠王“初称其名,又称为王”,则庄子的生年应“在魏文侯、武侯之世,最晚当在惠王初年”,亦即周烈王七年。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