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说:秋天降雨丰沛,百川涨水并汇聚于大江大河,使河道更加宽阔,河水更加浩荡。河神自以为宏大无比,可以睥睨天下了。等流到东海看到无边水面的时候,只剩下望洋兴叹了。由此及彼,不但羞愧于自己的狭小,也羞惭于自己的修养,才知道自己早就贻笑大方了。
释义:1、水有涨落,人有兴衰。水涨之时,汹涌澎湃,奔腾如怒,容易失去约束而泛滥;人勃兴之时,豪气干云,盛气凌人,容易失去节制而傲慢。河水上涨,借的是百川的水势,而不是本来如此;人气上升,借的众人的气势,而不是本当如此。人在有所成就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凭什么成功,总爱无限夸大自己本身的因素;等到形势逆转了,才把原因推脱给环境。岂不知,秋水来时自然能够汇聚浩荡之波浪,严冬到后自然会冰封河面,老天为之,人不过是贪天之功罢了,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2、人的骄傲自大就是因为见识太少。海神富有一方,所以可以称王,龙王是也;河神之水虽然源远流长,但只是据有一隅,只能称“伯”,这就已经给他了定位。他的骄傲仅仅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而已。他看到的只是百川汇入的那一段,所以把自己当作了水的归宿。其实,他不过是流入大海的一股水,在奔流入海之前,没有看到其他的江河,才有了骄傲的资本。等看到大海以后,才知道什么叫“浩瀚”,什么叫“渊深”。能够最终得到领悟也算是难能可贵了,比那些执迷不悟的要高明很多。所以,扩大眼界才能扩大胸怀,扩大胸怀才能发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发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就有了成长的基础。
3、一般来讲,人的自我认同感是十分强烈的,总认为自己的主观意志是正确的,不太会自我否定,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心理防护机制,所以就十分普遍。有了一点知识,就认为自己已经学富五车了;有了一点经历,就认为自己已经深谙人生了;有了一点成绩,就认为自己成就辉煌了。如此等等,都让人信心暴涨,尤其在自认为擅长的领域更是不遑让人。这就是“好为人师”的心理基础。只有面对丰富的知识,才会发现自己的无知;只有面对更坎坷的经历,才会发现自己缺少人生感悟;只有面对更伟大的事业,才会发现自己的成绩不足挂齿。这也是人生经历,也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学习。前人的经验为我们的经历提供了素材和范例,所以要不断地学习。
4、再伟大的人也会有人不认可,即便是圣人也会有人非议。这是正常的,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是,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发表的不着要领的批评就有些可笑了,在饱学之士面前就更加可笑,这就是“贻笑大方”。当一个人成熟以后,会发现当初的自己是何等幼稚;当一个人经历了巨大挫折以后,会发现当初的自己是何等脆弱。有些人始终在狭小的范围内生活和思考,以至于到老了也还是那么幼稚可笑;有些人没有多少艰难的经历,所以会被一些小波折所摧毁。河流的波折在大海中不值一提,不是大海没有波折,而是波折在浩瀚面前毫无价值。所以,只要心如大海,就会遇事不惊。人的博大在于眼界和心胸,视野开阔了内心也就能容下各种事情了。惯看人间兴废事,既无欢喜也无忧。心定而已。
5、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这是事物的外在形态,也是普遍认可的常识。人之所以要往高处走,乃是因为自己所处的境地太低;水之所以要向低处流,乃是因为它们要汇聚成海。道家一再讲“上善若水”,乃是反其道而行之,让自己胸怀如海,容纳天下万事万物。人能往低处走,恰恰表明自己处于高位。不与他人争高低,就是一种高姿态,也是一种高修养。“见贤思齐”是自我鞭策,不是去争夺地位。与圣人同游,乃近于圣;与盗贼为伍,乃近于盗。被你拿来对比的对象,就是你的影像。从你的伙伴和对手身上,都能看清你自己。只有圣人无伍,圣人无伴;可与天下为伍,与天下为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