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原文:公孔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腑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蛟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泉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解说:公孙龙告诉魏国公子牟:我自幼学道,年长后深知仁义之理,深谙逻辑,能言善辩,经常让别人理屈词穷,自以为已经是通达的最高水平了。今天看到了庄子的言论,特别与众不同。不知道我是理论不如他,还是知识和智慧不及他,反正是无从开口,这是什么原因?
公子牟感叹地对答道:井底之蛙对东海之鳖讲,自己在井里跳跃、休息,泥水很浅,比小螃蟹、小蝌蚪强多了,自己拥有一汪水,在其中游乐,也算是快活至极了。请来观赏一番。但是,东海之鳖左足还没有进去,右足已经陷入泥水,难以抽足了。只好慢慢地退出来。并告诉井蛙大海的状况:千里之远不足以说清其博大,万仞之高不足以讲明其渊深。大禹的时代,十年九涝,没有增加其水位;商汤时代,八年七旱,也没有降低其水岸。不受环境影响,也不被出入改变,是东海的最大快乐。井蛙听后,惊得张口结舌,怅然若失。
知不知道是非的究竟,而要了解庄子的言论,就如同蛟龙背山,巨蜥游水,必然是无法胜任的。知不知道精妙的言论而用一时的现象来理解,不就是井底之蛙吗?庄子如同脚踏*泉足登天庭,无南无北,四方合一,无法测量;无东无西,来自玄冥,复归本原。你用一些小规则求得观察结果,用一些小道理来获得清晰认识,这就如以管孔看天,用锥子指示大地,不太小吗?你没有听说过邯郸学步吗?没有学到别人的本事,又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才能,只能爬回去了。你赶快离开吧,不然就会忘记了自己原有的特长,失去专业了。
公孙龙张口结舌,灰溜溜地走了。
释义:1、人的骄傲产生于见识太浅,经历太少。人生活在狭小的环境中,必然受到环境的束缚,看不到环境以外的世界。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学到了一些知识,就以为是全世界的知识了;在自己生活环境中,掌握了一些技能,就以为可以通行世界了。其实,就是在生活环境中而言,人的知识也仅仅是表现出来的那一部分,还有无数的知识掩盖在表象背后;有些有知识的人,也掌握了高超的技能,不过是没有展示出来而已。我们看到的,只是显性的小部分,隐性的更大的那一部分我们看不到,也许是没有展现出来,也许是被我们自己屏蔽了。因此,骄傲总是伴随着闭目塞听,处于“牢笼效应”当中。
2、在小环境中,会看不起更小的存在,好像可以傲视群雄了。小环境容不下更大的存在,因为空间太小,难以行动自如,更无法施展拳脚了。小技能最好在小环境中展示,比周围的存在有优势就相当不错了。蟋蟀相斗也是相当精彩的,如果与鸡相争,顶多算个食物。所以,自古就有“民不与官斗”的说法,同时也有“强龙不压地头蛇”的讲究,各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环境,换了环境就要有不同的处事方式,虽然有“大小之辩”,但根本还在于领域范围的分野。有些人看似居住在邻里之间,其实他们的生活范围是有很大不同的,就如同蚁穴与蜂巢相邻,但蚂蚁和蜜蜂完全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有些人的生存环境就是他的世界,而对另外有些人而言,不过是他的居所。人不但生活在环境的牢笼之中,还生活在别人的牢笼中,更是生活在自己内心的牢笼中。
3、生命的技能都是与生活环境匹配的,或者说是环境培养了生命的技能;任何生命的机能都是与生存环境匹配的,或者说是环境塑造了生命的机能。这就是环境决定论的基本原理。人与其他生命不一样,除了自然环境以外,人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此一来,就在人与自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比其他生命之间更为复杂,更为外化。其他动植物的共生关系远远大于竞争关系,而人之间,不但竞争,还有愈演愈烈的争斗,甚至在同一种群中间,也有了你死我活的矛盾。这就是人类最大的悲哀。其原因就是,我们只看到了自己上面的一片天,更是只看到了脚下的一片地,自己都想成为占有者,把别人都看作争夺者。结果就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人类自己,或者把自己摘出来,最大的敌人就是其他人类。
4、人类的争斗源于狭隘的视野和猥琐的胸怀。开拓不出新世界,就以旧世界为争夺对象。雄狮的争斗,是为了交配权和统治权,这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种群环境决定的。人类好像从来也没有超越这种原始的天性,只不过是增加了更多的欲望,形成了更多的花样。海龟不会争夺海域,飞鸟不会争夺空域,因为它们的世界足够大,没有独占的想法。人类之所以要争斗,就是因为画地为牢,让自己的世界变得狭小,变得匮乏。我们虽然很欣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就是容忍不了别人的领域比自己大,比自己好。更愿意在小螃蟹、小蝌蚪中间展示自己,获得骄傲,并在随时可以进行比较的状态中收获快乐。民间所言“气人有笑人无”,就是这种心理的真实写照。不仅是个人,群体也没有超脱这样的狭隘意识。事例比比皆是。
5、人要获得超越,主要是超越自己。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要善于认识。有些人是可以学来的,有些人是学不来的。主客观条件决定着什么能够学到,什么学不来。在学习当中,首先还要保持自我,不然就是“邯郸学步”了。有些时候,不是圣人学不来,就连普通人也学不来。那些民间高手的才能,之所以称为“绝技”,就是因为学不来,甚至无法模仿。人要知道天下之大,但绝不能“处处有我,样样有我”。超越别人的欲望都是鼠肚鸡肠的思绪,取代别人的想法都是丧失自我的情绪,只有超越自我才是可行的追求,只有成就自我才是无可替代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