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南怀瑾庄子諵譁人间世5
TUhjnbcbe - 2020/11/14 18:18:00

主播:林风悠悠今天是我们一起学习经典的第天

外圆内方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颜回被当场一骂,有一点领悟了,他说,那么,老师啊,我这个内在道的工夫不表现出来,我外面圆一点,去跟他们和蔼的接触,我里头还是修我的道,外面转个弯慢慢的把他向形而上道引导,总可以吧?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外圆内方。颜回比孔子没有骂以前进步一点,颜回提出来这个,孔子又批驳了。

“内直者,与天为徒”,孔子说,你以为你这个就对了,你还是没有对。其实颜回很进步啦!孔子教导颜回,也就是庄子告诉我们后人,修道、做人要进步,“内直”是对的,脑子里头一天到晚空空洞洞,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所以儒家讲四个字“清明在躬”,永远是清明的;拿佛家来讲,心里头是空的,清清净净的,这就是内直,直心是道场。学佛嘛!第一步要直心,这才叫做修道。

孔子说:这是初步的工夫,“内直者与天为徒”,这样才可以天人合一,就是效法天了,也就是老子所讲:“人法地,地法天”。“知天子之与己皆天子之所子”,古代皇帝称为天子,就是把皇帝与普通老百姓都看成平等,看人世间一切都平等。一切地位、名气,有钱没有钱,官高不高,都不相干;你也是人,我也是人,与天为徒,都是天下的人。既然达到人境界的平等,内在已经修养到万缘都空了,等于佛家说的三个字“人无我”;已经做到无我无人,修到这个空的境界了。那么孔子说:“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你自己内心既然经常是空的,你还何必要人家听你的话,相信你的意见呢?你是要求人家认为你是对的,还是要求人家认为你是不对的呢?对与不对,两边都落入偏见了。既然有了偏见,你内在修养已经不空了嘛!已经不直了嘛!空,只是真正的因明逻辑,其他两面论辩,逻辑一有分别,你这个境界就又错了。

我们也常常看到青年同学们,刚刚得了一点清净境界,虽然在老师面前不敢多讲,我看他那个采色不定,洋洋然如有所得的样子;然后就在我面前装起老师一辈的人,很想出去教化人家,就想把这一点空,传给别人那个样子,这个就是犯了错误。你既然还有一点东西要传给人家,就已经不空了嘛!不空了,已经不对了,堕落在一边了,当然就是错了。你看孔子论辩,两面一翻,缺点就暴露了。注意啊!若有所得者,不必做此想。现在不是我讲的,是庄子说的。

“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如果这样的话,高明人眼睛一看,你不过是个小孩子,得少为足,就是禅宗祖师骂人的话,得到一点点就自以为了不起。等于穷人一得宝,就发了疯了,穷人中了爱国奖券,马上进疯人病院,就是这个味道。他说,结果人家看到你不过是个小孩子,这个叫做与天为徒。这句话就是我们现在说转弯骂人的话,就是说老弟啊!你也太天真一点了吧!天真是好听啦!天真的反面就是幼稚!有时候不好意思讲一个人幼稚,只好说你好天真唷!人家听得也很高兴,所以这个转弯骂人是很好的艺术。天真跟幼稚是一样的啊!他说,你太天真了,这是孔子批评颜回天真的一面。

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

“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什么叫外曲呢?虽有高度的修养,但是千里做官只为财,有什么办法呢!只好走外曲之路。外曲者就是与人为徒,行为也要同一般人一样。“擎跽”,就是看到皇帝上朝,行礼鞠躬。“曲拳”,就是两手合掌,或者学佛人的问讯,学印度的礼貌。或者跪下来,行人臣之礼,“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你看到别人是这个礼貌,自己不能不做,以免给人家挑剔,这个叫做外曲;也就是有一句土话,上了那一个坡,就要唱那一个歌。到那个环境,你就要跟那个环境学。到了美国去嘛!只好看到人就拉手;到中国去看到人穿长袍,只好作揖;有些地方去是吐舌头的礼貌,你只好把舌头吐得长长的。每个地方礼貌都不同。虽然心里不愿意,环境是这样,你就要照这个规矩。他说,这个叫做外曲。那么还有第三点呢!

学古人好吗

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谓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不为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

他说:怎么叫做“成而上比者”呢?就是彼此使人家升华,“与古为徒”是专门效法古道而行。譬如以中国文化为标准来说,现在常常听到口号讲中国文化,我就在想,中国文化是个什么?大家给个答案看看。中国文化是青菜炒萝卜呢?还是故宫博物院的画呢?如果说的中国文化是孔子,这答隻又错了。中国诸子百家太多了,孔子是诸子百家的一家耶!我们大家现在都拼命讲中国文化,其实讲的人也同颜回一样,都在莫名其妙的叫,就像《庄子》第二篇里所谓吹万不同,风吹进那个穴里,呜啊呜的叫,叫得毫无意义。所以谁能够对中国文化下一个定义呢?我看非常难,这是现代青年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有些人只想“成而上比,与古为徒”,只想复古,“其言虽教,谪之实也”,教化理论上是对的,但是这是谁的话呢?“古之有也,非吾有也”,是古人说的话,但是历史永远向前演进,古人所有的,不是我们今天有的。因为环境不同,时代不同;今天有的也不是古人所有的。所以,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他所著《中庸》中也讲到:“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裁(灾)及其身者也。”作个现代人硬要复古,走古人的路线,那要出毛病有灾难的,就算不是疯子也要送精神病院。

孔孟思想并不是那么迂腐复古的!大家一提到孔孟思想,好像就要复古,所以都是没有读通孔孟思想的书!你翻开《孟子》看看,孔子是“圣之时者也”,他是主张跟着时代走的。孔子在《易经》上说“与时偕行”,要把握时代,也就是跟着时代的脚步走才可以。所以庄子这里也说:“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不为病。”江水东流是一去不回头,历史是不回头的。像我们走路一样,是走前面这一步路,不是回头向后面走。如果在古代,直爽的风格是可以的,所以说“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我学古人的做法可以吗?

这段是孔子说的,不要认为是颜回说的。有许多注解把这段话说成颜回说的;有些人注解认为是孔子说的。只有最后一句,“若是则可乎?”才是颜回说的。

《庄子》从《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现在到了《人间世》。这一篇是讲为人处世之道,一个有道的人如何处世。上一次孔子跟颜回谈话还没有完,讲到与人为徒,就是人道,像现在社会上一般人走的路子,一个很好的人乘之道。这里是讲颜回要出来,想为王者师,就是想做历史上的张良、诸葛亮,或者是姜太公等等,改变领导人的思想作风。孔子对颜回一番的教训,说他是不对的。现在孔子又说,“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之实也”。我们看历史上有许多人,成而上比,拿许多现成的事实来批评,是很难的,所以要看历史上许多名臣的奏议、谏疏。

谈到这里,我们先岔过来说,我们要了解中国文化,不是拿一点孔孟之学,四书五经口头来说教,就代表了中国文化,这个问题很大。尤其我们想了解中国的历史,即使把二十五史都念完了,还是没有懂历史,必须要看历史的反面文献,也就是看历史名臣的奏议与谏疏。这些奏议谏疏,等于现在大报纸的社论,像十九世纪的中期、初期的英国泰晤士报等,那些社论,足以影响世界*治和社会。

所以历代的大臣,有许多上严重的奏议给帝王,持反对的意见,一边写报告,一边写遗嘱,甚至把棺材都买好准备死的;因为第二天的报告一上去,说不定就被杀头。这是中国文化知识分子的精神,为国家,为老百姓,为了对历史交待,以生命换取千秋,对天下人负责。这是中国文化给知识分子的教养,也是非常特别的地方。尤其自明朝以来,读书人受宋朝理学、儒学的影响,到了国破家亡,社会变乱的时候,以生命换取千秋的特别多。但是很有意思的一桩事是,明朝自从朱和尚朱元璋当皇帝以后,他的子孙,没有一个够格当皇帝的。我经常看明朝的历史,想想明朝那些皇帝,只能在中山北路酒店里当酒保,跑跑路可以,不要说当皇帝,连当老板的资格都没有。可是明朝许多儒家及知识分子,有忠贞之气的反而特别多。所以明朝二百七十年的历史,准确的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的贡献,表现出一种忠贞的精神。

现在再回到《庄子》的本文。“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所以古人上奏议,对急迫的事要讨论的时候,怎么办呢?你们青年同学写社论,写批评的文字也要注意,成而上比者,引古鉴今,就是把历史的事实做比喻说明,所以庄子借用孔子教训学生颜回的话,你假使出去,为王者之师的话,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这样好不好呢?这一种做法就是人乘之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怀瑾庄子諵譁人间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