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庄子借孔子的嘴讲出来,“人莫鉴于流水”,流水不能做镜,你心中像流水一样的杂念妄想不能静止,就永远不能见道;“而鉴于止水”,必须要把心波的识浪停止,静止,才可以明心见性。他说,“唯止能止众止”,唯有真达到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够停止一切的动相。如果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样澄清,就永远没有智慧,永远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远没有办法自己作主,永远没有办法了脱生死。所以我们修道要了生死,要打坐要修道,要死的时候,一笑就走了!再来生的时候也要有把握。禅宗很多祖师以及明朝好几个儒家都做到了。明朝罗近溪也是如此,已经说再见,坐在椅子上走了,学生们跪下来一哭,老师啊你多留一下;好嘛,好嘛,你们好讨厌,我多留一下嘛!又活了一日,然后说算了,不干了,重新又走了。就是这个本事,止定这个工夫。前面的重点讲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讲到这个止,以及修止观的重要。我们由这一点能理解到,不但道家、佛家,凡是讲修养首先都提出来一个“止”,儒家更是注重。譬如我们所读《大学》,里头“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首先提到这个止。止就是心念专一、止于一,这个是最大的修养工夫。我们人的思想紊乱、痛苦、烦恼,就是因为心念不能得止;心念得止是一个内在的基本修养,然后外在的行为也要做到止。所谓止,人生认定一个目标,一个途径,止于某一点,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散乱,不是随便,不是做一件什么事业,而是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要做一个了不起有道德的人,就是向道德的目标方向走;如果要做一个坏人,他认为这样做才对,这是止于坏。要做一个止于善的人,比做一个止于坏的人更难了;道理就是说,以善的行为,使恶的行为不会发生作用,而专注于至善;这个在曾子所著的《大学》里讨论得很多了。现在庄子也引用孔子的话,提出来止。《庄子諵譁》(东方出版社)------------孟子讲养气的一段,做修养工夫的人要特别注意。孟子这一段话讲得非常好。“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我们注意他的第一句话:“必有事焉”,就是心里要有个东西,心中要有所守。如佛家的净土宗,念念在佛,随时随地念中都要有一个佛,这就是“必有事焉”。禅宗的参禅打坐,行、住、坐、卧打成一片,就是“必有事焉”。修心、气这两方面的工夫,要如禅宗大师大慧杲所说的心里有如欠了别人好几百万元,明天不还就要坐牢,心里急得不能入睡,也许你还正在请客,当面有人敬你一杯酒,这杯酒你也喝了,可是你心里所想所念的,还是那几百万的债务怎么办!也好比得相思病的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忘不了情人一样。我们平常要做到宁静是很难的,我们做修养工夫很难达到定、静。我们看曾子所著的《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知道了“止”的方法才能够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说到这里,下面就没有了,又换个话题讲别的了。那么“得”个什么呢?得“明德”,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好比顿悟。“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顿悟以后起用,接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讲渐修,由渐修而得了“明德”,顿悟了。我们如果拿禅宗来比喻的话,就是这个样子。由“止”到“定”这步工夫很难,所以孟子告诉我们要“必有事焉”。我们懂了孟子这句话的奥义,就可以进一步发现各宗各派修养的方法,譬如念佛、持咒、修气、看光、观想、祈祷等各种法门,实际上都是因为此心不能定,只好想个法子把它拴住,就各人的喜好习惯各自找个东西把自己给拴起来。所以《大学》上说要“知止”,先求“止”,止于一念,止于一个东西。这个原理也就是“必有事焉”,不然心就静不下来。那么此心要如何修养呢?此心要“必有事焉”。怎么个“必有事焉”?我们想要心静下来、气定下来,就是把这一件事始终持在心上,不要忘了这件事。可是“必有事焉”还要注意不要去扶正,“勿正”,不要自己去从旁加工。可是,你也不能说完全不理它,如果不理它,就倒下去了。所以孟子的第三个要领是“心勿忘”。一边“勿正”,一边又要“勿忘”,就好比佛家《心经》上的两句话“不增”、“不减”。第四个要领则是“勿助长也”,因为你的心志已经在静、在定、在养气、在养心了,已经有事,不需要另外更加一事。如果另外再想办法去帮助它,反而有害。摘编自《孟子与公孙丑》(东方出版社)-------------《大学》所讲“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七个修证学养的层次,“知止”这两个字联结在一起的话,便有这个问题,先“知”道了才能够“止”或是先“止”了才能够“知”?答案是,先“知”道了才能够“止”。这是理性的智知作主观,是主导。那这一“知”便是主;“止”便是宾,是客观的,是被领导的作用。当然,大家都明白“止”,便是停止的意思。但是,要停止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说真正不容易随随便便就可以讲得清楚。最好的办法是,先要了解“止”字有两个内涵:一是内在的——“内明”之学的“止”。也就是宋儒理学家们借用庄子所说的“内圣”之学的“止”。二是外用的“止”。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外王”外用之学的“止”。不论是上为领导天下的帝王,下及做一件事业(包括工、农、商、学)的领导人,或是只做一个家长,或是只做一个极普通的平凡人,怎样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做到恰如其分的止。所谓“知止”的“内明”之学,是要每一个人,先来明白知道自己的心理心态,或更明白地说,自己的心思和情绪。无论是上为天子(帝王),下为平民(庶人),人们的心思和情绪,从睡醒起来,再到进入睡眠的时候,在这一天的生命历程中,能够数得清、记得完全经过多少思想、乱想、幻想吗?至于其中所起浮生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情绪,就更不用说了。而且这些复杂万分的思绪,在我们进入睡眠时,还会如多面镜子般地互相曲折反映,幻化出各种奇怪难解的梦哪!谁能把此心思绪,清清静静、平平安安地时常摆在一个清明、清静、安祥的境界中呢?恐怕是绝对不能做到的吧?答案是能够做到的。问题是人们不知道自己怎么来“知止”。所以我常说,英雄可以征服天下,而不能征服自己。圣人之道,首先要征服自己,不想征服天下。征服天下易,征服自己难。降伏自己的心思而反归平静,初步能做到如老子所说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才能渐渐达到“知止”而进入“明德”的果地。“知止”的“止”是属于“内明”学问的“止”。等于佛学所说的“制心一处”和“系心一缘”的“制止”的“止”,是都属于佛家小乘观心地法门的原则。“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也可以说,“止”是“定”的前奏,“定”是“止”的成效。在佛学修证上,严格说来,“止”和“定”,它的作用和境界,又各有界别、功果的不同。例如佛说:“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这是很恰当的形容,人们要把纷纷扰扰的心思暂停“止”下来,就必须如力大无比的大象,有能从奔涛滚滚中,截断众流,横身而过的大勇才可,这便是“知止”而“止”的状态。至于“止”的外用方面,大略说来,每个人立身于这个社会,都要给自己定位,也就是自己要确定这一生要干什么。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知道自己怎么做,“止”于这一理念上,才能处变而宠辱不惊,处事而无悔。如能做到这个样子,在滚滚红尘里,也算得是一等一的人了。摘编自《原本大学微言》(东方出版社)-------------“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要证得真实之境,应如何修行呢?必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此如来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是单指一个世尊。“奢摩他”是梵音,翻成中文是“止”的意思,止是修定之因,得定是修止之果。“奢摩他行”修止的法门是共法。修止、修定不是佛法所专有之法。任何外道、任何宗教、任何教派都必须修止,才能够有所成就,即使是画符、念咒、乃至邪门外道还是一样要修止。止是把心专一起来,止又称专一瑜珈,瑜珈是身心互相感应谐调而达到专一。不谈学佛学道,世间的任何一件事,如学问、事业、技术、武术、艺术、若不专一,也不会有成就。但是,专一很难,譬如读书或看小说,看完一篇,却忘了前一篇,看书看到一半,突然发现自己在胡思乱想,又从头再看起,是不是这样?若真达到专一,则记忆力非常强,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很清楚地印进脑海里,永远记住。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很容易忘记,过去的事情记不起来,或者常常忘了东西放哪里,或是到处掉东西,这是心不能专一,散乱的缘故。有些人外表看起来很宁静,其实他脑子里思想没有停过,所以,奢摩他行之专一对一般人而言非常困难。释迦牟尼佛说过:“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只要把心集中于一点,没有做不成功的事,想要修成佛,就会修成佛。佛说的话那么简单,可是谁都做不到,心不能专一,因此又说了很多方法,如念佛、持咒、观想......等等各种工夫,其目的在于求得专一。中国《四书》中的《大学》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以前我们小时候读书,老师教我们把这一段背诵下来,至于什么意思则不懂。那时候心里觉得很不服气,这是什么老师嘛!等到了中年以后,真的自然就懂了。所谓“明明德”就是指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如何明心见性呢?“知止而后有定”,止的工夫达到了之后才会有定,定下来之后才能够真正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此虑非指忧虑,而是思惟的意思,经过思惟才能达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够明明德而明心见性。这个戒定慧的程序讲得非常清楚。这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还有一个更妙的用处。以前在大陆上有一个教派,信徒很多,他们拿一杯水,口里咒子一念,手指一划,便可以替人重病,而且很灵。我们小时候也觉得很稀奇,怎么嘴里念一念就可以治病?想办法找人去拜门。学这些要*咒的,严禁泄漏,否则天打雷劈,五马分尸。结果,学回来了,什么咒呢?就是这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可惜我们一用就不灵了,为什么呢?不信。从这里各位就可以明白咒语的道理,佛在密宗的《大神变经》有云:“一切声音皆是陀罗尼”,咒语灵不灵不在咒语,而在专一不专一。还有道家的止血咒也很灵。一念,血就止住了。当年我也去学,“东方一个红孩儿,头戴红缨帽,身穿大红袍,足穿红鞋子,一来血就止。”同样到了我身上就不灵了,这样念两下就会止血?不信,所以不灵。一切都是精神的力量,但是,首先必须得止,才能发挥心念的力量。佛经形容人的思想念头如同一条急流,人往往被自己的思想情绪这条急流所淹没。学佛要像“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不管河水多急多深,从中截断水流,就是说把前念停掉,把所有的思想烦恼都停掉,后念不让他起来,中间就空灵了,这才叫做修止。中国文化里形容一个人有伟大的力量、伟大的人格,处在时代的浪潮里凝然不动,叫做“中流砥柱”,不管时代如何乱,他本身始终不为所动,他的人格永远是大众的标竿,如释迦牟尼佛、孔子、耶稣,这种人格的养成靠“止”。我们学佛学了很多法门,为什么没有效果呢?乃至于学个招*的咒,都招不动,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心行不能得止。不管是出世法或是入世法,没有不修止而能成就,修止是共法,没有做到“止”这一步,学佛都是白费功夫。所以佛告诉我们,如果要想成佛,先要修如来奢摩他行。佛学称“戒”、“定”、“慧”为三无漏学,由严持律戒而得定,由定力而生发智慧。戒律是为了防范自己行为(包括心念)的错误,由外而内,先把外在的行为防守稳固,进而检点自己的起心动念。戒是自己筑一条防线,不能越过这条线,把自己困住,限制在一个范围,以此渐修得定。那么《圆觉经》在此处为什么不先坚持禁戒,再来谈奢摩他行?而是“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再“坚持禁戒,安处众徒,宴坐静室”,这是什么道理呢?真正的大乘佛法,心专一得定就是戒,没有起心动念,何须有戒?不得定,不是真正守戒,不得定,不是真智慧,那是散心、妄想。得了定,妄想即可转成般若智慧,其行为自然中规中矩,自然在戒中。所以,佛说“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先求止,心定之后,再谈戒。戒不只是指外在的行为,起心动念都是戒。得定之后会不会犯戒?也会呦!稍稍失念,离开定一下子就是犯戒。因此,得定之后,要坚持禁戒。菩萨有很多跟着他学的徒子徒孙,所以讲到这里要“安处徒众”,要带领徒众修行打坐,“宴坐静室”。身心寂静叫宴坐,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提到宴坐,“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亦不依,是名宴坐,”这是大菩萨境界,身体感觉空了,心里没有任何杂念妄想,最后连空也空了,这不是止、观、定、慧所能范围。到达这个境界已经很高了,不过,还有更奥秘的。须菩提尊者乃佛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他有一天在山洞中宴坐,天空中忽然散落许多鲜花下来,须菩提便问是谁散花?所为何事?空中声音回说:我是梵天,因为尊者善说般若法门,所以雨花赞叹。须菩提说:我坐此,一字未说,何有说法?梵天回说:尊者以不说而说,我以不听而听。这就是无上大法。所以天人要散花供养,这位天人也是悟了道的,与须菩提唱双簧演了这一幕,这是宴坐的典故。记住学佛的第一步就是修奢摩他行--修止。后世持名念佛,必须念到一心不乱--得止,此是净土法门最初一步,最基本的一步,也可以说是最后一步。任何法门都必须先修止,才会成就。这个道理在《圆觉经》这一段用很简单几个字便交代过去。在这里,佛没有告诉我们应该修哪一个止法,其实,随便哪一个止的法门都可以,“处处洛阳皆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无所谓好坏、高低,只要你“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众徒,宴坐静室”,就可以了。那么,是否修止、得定就是究竟呢?是否打坐能够入定,坐上几十天,佛法就不得了呢?不,定是共法,即使能坐上一万年也没有用。佛法还有不共法,此为其他宗教及一切外道所无,那就是般若智慧--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工夫的累积。由修止以后再修观,由观而成就慧,观是慧之因,慧是观的果。证得菩提,觉悟道体,这叫般若。*****求止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守窍、炼气、念佛、观想……等,都是把心念专一止于一点上,这些修法也属于奢摩他,但是,这是属于小乘的奢摩他。这些修法有四个原则,第一步是求得“专一”,止于一点。第二步骤是“离戏”,离开了“空”的境界,离开了“有”的境界,离开了“非空非有”的境界,离开了“即空即有”的境界,这叫“离戏”,离开了戏论,戏论就是说笑话。达到了“空”的境界,不要以为了不起,不要以为“空”就是道;“空”是戏论、笑话,“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些境界都一样是笑话。离开了这些笑话,算不算“寂静”?还没有。接下来,第三步是“一味”,在静中,在动中,始终如一,始终不变,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也不受内心情绪的干扰。第四步是“无修无证”,不须用心做工夫,也不认为证得什么道。到此阶段,才是“寂静”,无事不定,无时不定,无处而不定,这才是大乘的止。修行打坐种种的法门,都是在修止的阶段,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但是,一般人的修止,初步的止都止不住。我们的心念像流水一样永远在流,杂念妄想停不住,怎么办?杂念妄想不要怕,它像空中的灰尘,只要心静下来,你知道杂念妄想很多的那个“知”,就是《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这个“知”它本身没有杂念妄想,它犹如虚空无量无边,这个“知”没有形相,没有名称,叫它是佛也可以,叫它是道也可以,叫它是“圆觉”都可以,可是一般人都认不到。即使你认到了,悟了,不要以为就到了没事了,还要注意修行,我们的心念用过了就要丢,随时在止中,随时在定中。《圆觉经略说》(东方出版社)******赞赏感恩您的慷慨赞赏(请识别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