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冯学成先生《禅说庄子》一书
北海若又继续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大海的确是辽阔广大。天下之水,包括天上的云雾雨雪,地下的溪涧井泉、江河湖泊,等等,这些都是天下之水。但是,这些水都不可能与大海相比。另外千条江、万条河,条条江河都归于大海——“万川归之”,尽管条条大河都流向大海,但“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千江万河奔流不息,每时每刻都把它的水倾注到大海里面,但是,大海的水永远都不会因之而增加一分。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尾闾,在我们中医经络学里面,每个人都有尾闾,尾椎骨的最末端就是尾闾。在中国的传说里面,在大海里面也有个尾闾,专门吸海水的一个海洞,把海水向地心里面消耗。尽管天天在排泄,因为大海它有受的,也有泄。如果只受不泄,那么海水肯定要涨,越来越满,以后就把平原淹没了,把大山淹没了,把高原也淹没了。恰恰有这么一个平衡器,也就是那个尾闾,就可以消耗掉海水。这个是中国古人的一种猜测,尽管这样泄它,但是“不知何时已而不虚”,不知从哪一天就开始泄了,泄了千年、万年,但是大海之水也没有因之而减少一分。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作为大海来说,不论是春天也好、秋天也好,大海都是那个样子。一千年前,大海都是那个模样;一万年以后,大海还是那个模样。你发上十年的洪水,对大海也没有一点影响;你十年干旱不下雨,对大海也没有丝毫的影响。这两天湖南的大水,江西、浙江、广西这几个省,包括广东的有些地方,也是水灾连连,我们从电视里面看,还是很可怕的。但大海就没有水旱之灾,为什么呢?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大海的总量远远不是江河之流可以与之相比的,因为它的量不是用数字、用计量器就可以把它计算出来、归纳出来的,因为它是无限的,太大太大了。
尽管如此,北海若也很谦虚,他说:“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你看,大海多谦虚!他为什么不敢骄傲、不敢自满呢?因为他说自己也在思考、也在反省自己。“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我自己就是天地阴阳所赋予的这么一个形态;自己受形与天地,受气于阴阳,因此自己也只是天地阴阳的一个产物而已。所以,在天地之间,即使大海,也好比是大山里面的一粒小石头、一株小树木一样,微不足道。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自己的内心里面只是感觉到自己渺小,怎么会感觉到自己很骄傲、很伟大呢?作为海神,北海若也不敢有“大”的这么一个感觉。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北海若接着说,我只是北海,还有东海、南海、西海。这四海在天地之间,就像蚁巢在大泽之中一样渺小。
我们看非洲的动物世界,在博茨瓦纳的那些沼泽地里面,就可以看到有很多蚂蚁筑的蚁巢,有的一米多高,有的三米多高,简直跟小型的城堡一样。那个实地看起来,也是很壮观的。由此可知,庄子对这些自然形态、自然现象的观察是非常入微、非常细致的。即使是四大海,在天地之间也就像一个蚁巢在广阔的沼泽地里的这么一个感觉。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中国,当然是指华夏,中原地带的诸侯都称之为中国。计,就是算一算。“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稊米是什么呢?比小米还小的米,就是狗尾巴草的那个草籽。我们经常说大仓一粟,大粮仓里面放了几百上万斤的大米、小米。那么,其中一粒算什么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庄子的视野之大。我们再看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用这样绮丽的比喻,其实也是直接把《庄子》中这样的语句拿过来化用。在辛弃疾的好几首词里,如《哨遍》也有这样的文句。下面录出来大家欣赏欣赏:
一壑自专,五柳笑人,晚乃归田里。问谁知,几者动之微。望飞鸿冥冥天际。论妙理,浊醪正堪长醉。从今自酿躬耕米。嗟美恶难齐,盈虚如代,天耶何必人知!试回头五十九年非,似梦里欢娱觉来悲。夔乃怜蚿,谷亦亡羊,算来何异?
嘻!物讳穷时,丰狐文豹罪因皮。富贵非吾愿,皇皇乎欲何之。正万籁都沉,月明中夜,心弥万里清如水。却自觉神游,归来坐对,依稀淮岸江涘。看一时鱼鸟忘情喜,会我已忘机更忘己。又何曾物我相视。非鱼濠上遗意,要是吾非子。但教河伯休惭海若,大小均为水耳。世间喜愠更何其,笑先生、三仕三已。
辛弃疾在这首词里用了庄子中多少故事啊!“但教河伯休惭海若,大小均为水耳。”辛弃疾为河伯打气,哎呀!你别在大海面前感到羞愧!不论大小,都是水嘛,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的!所以,不论苏东坡也好,辛弃疾也好,像他们这样的人,都深深地受到了庄子文章的洗礼,深深地受到了庄子文章的浸润。所以你们南方报业集团这几位搞文化的,要多看《庄子》,多学《庄子》,以后你们写文章感觉都会大不一样,自有磅礴万钧之力。
扫描或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