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冯学成先生《禅说庄子》一书
下一句,“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兼怀万物,就是可以关照万物,没有一样事物不接受大道的恩惠,不接受大道的加持。但是,这个加持也是有限的。当你该生的时候,大道把你生出来;当大道要收回你的时候,一样把你没收了。生生灭灭,生灭无尽。生,是大道之德;灭,也是大道之德。所以,中国古人把春夏秋冬都称为“天之施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武则天,就把礼部称之为“春官”,因为礼部主生;把刑部改名为“秋官”,因为秋主肃杀之气,也是天德啊!你不能说老天爷要收人就不是天德。所以,要看破这个。
“兼怀万物,其孰承翼”,哪一样不受到大道的庇护。在大道里面,万物一体,万物平等,万物是没有差别的。用基督教的话说,都是上帝的儿子。在大道里面,一切都是大道的产物。佛教里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切法平等,没有什么是不平等的。
“是谓无方”,在大道里,没有东南西北的方向,一切都是平等不二,所以才“万物一齐”。为什么庄子要讲齐物?为什么佛家要讲平等性智?当没有我执,没有“我”这个观念的时候,万物就平等了。当我执横在心里,贪嗔痴横在心里,那万物就不平等。这个是必然的。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大小、长短,我们从人的主观感受来看这个社会,自然有长有短,有大有小;从社会公共的立场来说,也是有大有小,有长有短。谁的官大,谁的官小;谁的人民币多,谁的人民币少;谁的道德高尚,谁的道德低下。但是,这些在大道眼里又是什么呢?还是《信心铭》里面说得好:“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这跟庄子的《秋水篇》是一个鼻孔出气的。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大道是没有始终的。我在讲《信心铭》里的“至道无难”时,讲什么叫至道?就是无因无果,没有内容,没有过程,所以是最简单的。要会,当下就会。但是,次第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那就是有因有果的,那就麻烦多多。所以至道好修好炼,小道反而不好修炼。你要学一门手艺,你要拿一个驾驶执照,要花那么多钱,还要花那么多时间,要考这样、考那样,都很麻烦。学生读书要拿个毕业证,也很麻烦啊!家长花了那么多钱,学生读了那么多年,每年还有这门考试、那门考试,难不难?很难。但是,大道就不难,关键是分别心放下,当体即是。所以,我们要明白“道无始终”,这是一个决定见;“物有死生”,也是一个决定见。这并不是说,我修道了,我就不生不灭了,我就无生无死了。
那次我们聊天的时候说,老佛爷现在还在不在呢?早就涅槃了嘛。孔夫子也早就去世了嘛,太上老君也看不见了嘛。《高僧传》里面记了那么多高僧,也个个都往生了。《神仙传》里面记了那么多神仙,一个个都不在社会上混了,没见哪一个重现江湖了。这就是“物有死生”,只要你是具体的、有形质的东西,就不可能逃得过生死。
我们明白了这个“道无始终,物有死生”,就自然体会到“不恃其成”。我们有成就,有成绩,事业有成,修道有成。但修道有成也靠不住!不论你修道如何神通广大,就像孙悟空在菩提老祖那里学会了七十二变,当了齐天大圣,最终还是靠不住,还是被压在五行山下。所以,不能恃其成啊!世界上没有什么可靠的东西,都在无常之中。只有一个靠得住,就是“无常”靠得住。虽然无常靠得住,但你又在无常里面呆不住。谁能在无常里呆上千秋万载啊?所以无常也靠不住,但靠不住也得靠它。
当年四川有一觉华居士,解放前就去世了,他的文集里面有他一幅照片,上面自己题了一个赞子,我觉得很有趣。他的自题像赞云:“上半生,昏过了;下半生,迷未晓。问现在如何?半截观音老。眼睁睁,心悄悄,虚空露出须弥爪。无手能行拳,不动步而到。只这弥陀亲靠到,非靠到,满身月明何处讨?”大家体会一下,这些词句都是有大境界的。所以说“道无始终,物有死生,不恃其成”。阿弥陀佛,我们靠不靠?要靠,但是也不靠;师父靠不靠?靠,也不靠。我们看他说这些话,都是一收一放、一放一收。
扫描或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