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我的人生,不需要你的认同庄子续
TUhjnbcbe - 2020/12/11 14:21:00

在《我的人生,不需要你的认同——庄子》一文中,我们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故事,说到了人总是想要走一条公认的人生之路,这条路就是功成名就。而庄子却与众不同,喜欢悠然出游,且不需要别人的认同。

很多读者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也对这个观点很感兴趣,我们就好好说一下吧。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故事就是著名的“濠梁之辩”,是一个非要有意义的哲学话题,说的是人这一生应该怎么选择,选择怎么过的问题。

附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吾,吾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

(图片选自百度图片)

庄子和惠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也是至交好友,但两人的人生之路和人生观点差异之大,只能用“道不同,不相与谋”来表达,不过虽然“道不同”却丝毫没有让他们“不相与谋”。著名的“濠梁之辩”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出现的。

惠子是魏国相国,也是著名的纵横家,更是名家创始人。“濠梁之辩”中,惠子的观点非常具有客观逻辑性,不愧名家始祖,庄子也没有在因为观点不同就在书上把惠子抹黑。

惠子说,我不是你,不知道你的快乐。同理,你也不是鱼,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非常正确的逻辑推理。

反观庄子,反而像是“诡辩论”。庄子说我知道鱼的快乐,因为我也很快乐,想来鱼儿肯定也很快乐。这就是把人和鱼两个不同物种等同了。又说,你问我怎么知道的,我是在桥上知道的。又是偷换概念了,把“如何知道”偷换为“在哪里知道”。

但实际上,庄子的观点反而更胜一筹。惠子看到的是客观逻辑,庄子则是到了“物我相合”的境界,我快乐,所以万物皆快乐。庄子偷换概念,是不想继续辩论,因为子非余,安知余之乐。

这就是著名的“濠梁之辩”的几个哲学意蕴:

第一,悠然出游,这是鱼(余)的快乐啊。

第二,我不是你,不知道你的快乐。你也不是鱼,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正确的逻辑推理。

第三,我快乐,所以万物皆快乐。这是移情于物,物我两合的境界。

第四,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亦非余,安知余之乐。这是“我的人生,不需要你的认同”的“逍遥游”境界。

“濠梁之辩”的故事和哲理我们讲完了。我想对其中我最喜欢的两个哲理进行一下延伸和辨析。

(图片选择百度图片)

第一,我的人生,不需要你的认同。

人的本性就是利己。这个利己,不只是说物质利益,也不只是说自私自利,也可以是精神方面,也可以是助人为乐,只要快乐就行。也就是说,人都想要活得快乐。

人都想要活得快乐,而如上所说快乐又各不相同,所以人生之路也是不同的,也就没必要给人找一条公认之路。既然没有一条公认之路,我的人生,自然也不需要你的认同。

何况,活得快不快乐是自己的事,也不必需要别人的认同。

第二,悠然出游,这是我的快乐。

虽然不应该有公认的人生之路,但功成名就应该是大多数人的人生之路,他们如果乐在其中,自然也是非常好的。

但是,功名利禄这些东西不过是身外之物,其快乐也是外在的快乐,精神世界依然无法快乐。如此,也算不得真的快乐。

而且,一将功成万骨枯,又有多少人能够功成名就呢,大多数人不过只是做了垫脚石。

相反,悠然出游,安贫乐道,是精神的快乐,反而是大多功成名就之人之后所追求的。然而,这都是开始就能做到的,岂不是舍本而求末吗?

在我看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所需,然后逍遥自在才是快乐的人生之路。而我的“没有出息”的人生之路,不需要追求功成名就之人的认同。这就是我理解的“逍遥游”吧。

本文作者系“饮冰说”,这是我的第2篇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人生,不需要你的认同庄子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