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平台推送的第篇原创文字
庄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战国中期思想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
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导读:
万物没有对与错、是相对的方便之说
东方和西方是相对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有、一个无
好与坏因时而异,不能当作一成不变
秋水
07
白话文译者:一苇
河伯问:
“如果处在物体的外部,又或者处于物体的内部,我怎么知道谁贵谁贱?我又怎么知道谁大谁小呢?”
北海神若说:
“从大道的角度,物与物之间没有贵贱的差别;从物自身的角度,任何物都自以为贵、轻贱他物;从世俗的角度,贵贱的判断不在自己。
从差异的角度,一个物体因为其大而就认定它是大的,那么万物没有一个不是大的;因为其小而认定它就是小的,那么万物没有一个不是小的。
因为跟比它更大的物相比,天地就像是一粒米;跟比它更小的物相比,绒毛的末端就如同一座山丘,由此就能明白万物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
贵贱的判断不在自己!
万物的差异相对依存。
秋水原文07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
秋水
08
白话文译者:一苇
从功用的角度,一个物体因其有,而认定它就是有的,那么万物都有;一个物体因其没有,而认定它是没有,那么万物都没有。
知道东方和西方是相对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有、一个无,那么就能判定功用的差异了。
从选择的角度,一个物体因其对,而认定它就是对的,那么万物没有一个不对;一个物体因其错,而认定它就是错的,那么万物没有一个不是错的。
知道唐尧和夏桀都是合乎自然的存在,而不是一个对、一个错,那么就能看清一个人的操守了。
从前唐尧、虞舜因禅让而依次称帝,(春秋时)燕国的君王哙(kuai4)把王位让给宰(zai3)相子之,却让燕国差点灭亡;商汤、周武通过武力争夺得到了王位,楚平王的孙子白公胜却因争夺王位而被剿灭。
由此可见,争夺或禅让的礼制,唐尧和夏桀的做法,是好是坏都因时而异,不能当成一成不变。
对与错,没有绝对;
好与坏,因时而异。
秋水原文08
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
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
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
秋水
09
白话文译者:一苇
粗大的木柱可以用来冲撞城门、却不能拿来堵小孔穴,这说的是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力用;骐骥骅骝这样的宝马日行千里,捉老鼠却不如野猫和*鼠狼,这说的是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技能;猫头鹰在黑夜里眼神锐利的能捉跳蚤,能够明察绒毛的末梢,但白日里就算瞪大眼睛都看不见山丘,这说的是物体的属性差异。
所以:
怎么能只从对的一方取法、而抛弃错误的一方呢?怎么能只从已治理的一方取法、而抛弃动乱的一方呢?这是不明白天地运行的规律和万物的本性。
这就像仅从上天取法、而抛弃大地,只从阴的一方取法、而抛弃阳的一方,显而易见,这种做法行不通!
然而还是有人喋喋不休、锲而不舍,这类人不是愚蠢、就是妄言!
帝王禅让的方式不同,夏、商、周三代承继王位的方式也不同。不合时宜,违背世俗,就被称为篡夺王位的人;合乎时宜,随顺世俗,就被称为明白义理的人。
沉默不语的河伯啊,你不知道贵和贱之间的门户区别、小和大之间的领地划分啊!”
万物的力用、技能、属性各有不同,
切勿以偏概全,交错比对!
秋水原文09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qi2)骥(ji4)骅(hua2)骝(liu)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sheng3),言殊技也;鸱(chi1)鸺(xiu1)夜撮(duo1)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
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
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
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
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读.庄子
庄子禅,禅行、禅坐、处处禅。
大道无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无不为。
再读庄子,与智者同行。
——一苇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内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