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明寒堂小札庄子不妨这样读逍遥游
TUhjnbcbe - 2020/12/17 18:10: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门诊靠谱吗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庄子不妨这样读:逍遥游(四)

(全文约字,太长不看*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看总结)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連叔曰:“其言謂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爲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粃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爲事!”

“大而无当,往而不反”中的“当”,吴汝纶:“淮南高注:‘当,犹底也。’”陆德明引司马彪:“言语宏大无隐当也。”结合下文“犹河汉而无极”可知,和有去无回的“往而不反”一样,指的是接舆言语体现出的一种“无限性”,好像银河一样没有边界。既然诉诸了言语,言语的存在形式便已经限制了表达的意涵,必定不可能是真正的无限。那什么才是没有边界的言语?言语没有了边界又会怎样?肩吾表露的态度是“惊怖”,为此感到不可理解。在他看来,接舆的言语“大有迳庭”,按王先谦引宣颖:“迳,门外路;庭,堂外地”,王敔:“迳外庭内,隔远之意”,因此今天才从庄子此处的文本中诞生了“大相迳庭”的成语。但相差悬远的比较对象是什么?下面的“不近人情”已经揭晓了答案。“人情”,人之常情。但这里的常情是指情绪、情感的感性体验,还是指情实、情况的普遍事实,乍一看会带来不同的解读,但实则二者的指向可以得到统一:当众人都感到轻松时,只有你感到严肃,你就是不近人情了;当众人都感觉紧张,只有你看得淡然时,你也是不近人情了。情实如何,很大程度上(或者说根本就是)由人的情绪情感折射出来的。人们总是希望接近绝对的客观,但所谓的客观信息被人接受时,人会不可避免地因自己感官的局限与主观的倾向而有意无意地磨损掉那个理想中的绝对客观圆满的语境。不近人情,未必代表一定是错的。事实上对错的标准在感性的众人中本就是支离破碎的,大多数人也本来都是活在感性中的,对世界的认识并未建立在较强的理性基础上,感性上的“安”对于常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肩吾的“惊怖”正体现了其感性上的不安。以上这些都更有利于理解什么是“无限”的言语:所谓的“无限”不是真的无所不包,而是冲破了寻常人情的限制,也就冲破了常情的理解范畴。不过具体接舆说了什么,我们可以继续顺着肩吾的转述一探究竟。

接舆所描述的是一位“姑射神人”,这位神人由内而外表现出了极度的纯净,驾驭的是极度的不测(见前文对“乘”“御”“游”的解读),而且最重要的是表现出了某种神力:“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王敔注“其神凝”:“三字,一部南华大旨。”把这三字视为庄子整个体系的核心,怕是还有待商榷,但这三字的重要程度确是毋庸置疑的。“凝”表现出了某种静止化的特征,可以直接对应到《德充符》的“唯止,能止众止”,“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也表现出了使他者不伤而自得其所的过程。有关圣人的化育力量,到后文真正开启《德充符》后,会逐渐详加阐述。此处我们先以一个内转的视角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寒堂小札庄子不妨这样读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