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坊间精品
议论文论点训练大全
议论文论据训练大全
议论文结构训练大全(上)
议论文结构训练大全(下)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梳理大全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梳理大全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梳理大全
徐徐语文坊精品专辑下载索引
这几天在上庄子的《逍遥游》。作为庄子《南华经》纲领及代表作的《逍遥游》,是一篇说理文,却又与一般的说理文不一样。一般的说理文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说服人,而《逍遥游》却是通过奇伟的气势、瑰怪的意象、丰沛的感情来打动人、感染人。它并不曾想说服你,但你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它震撼了,又被它融化了。
因其草蛇灰线,因其意出尘外,因其腾挪跌宕,所以它迷人,也佶屈聱牙得让人费解。学生初学时往往会沦陷于文中光怪陆离的意象中而不能自拔,以至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云。故在上这篇文章时,我就采取了一些特殊的办法;在教学过程中,还因此产生了一些顿悟。
首先在学生预习之后,我询问了学生这篇文章的意旨,很多学生回答是“有所待”。我并没有加以纠正,因为这至少意味着他们知道文章的结穴处是在结尾,而前面只是罗列描述而已。紧接着是扎扎实实地疏通文意。我有个老套的想法就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词句的疏通上,在词句疏通的基础上再自然而然地带一带文章的写作特色。因为字词句意思懂了,其他的也就自然懂了。很多学生难就难在不懂文章的意思上。在这点上,我与很多专家的意见不一样。这也是我不愿意讲公开课尤其是文言文公开课的原因。
在文意疏通后,我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架构。这就好比庄子首先采用鲲鹏的神奇变化这种先声夺人的气势驾驭全篇一般。我引导学生先从最后一段入手,让他们再次思考文章的主旨到底是“有所待”还是“无所待”?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之后终于明白,原来前面的“有所待”只是在反面论证只是在“破”而已,而反问句“彼且恶乎待哉?”传达出来的肯定意思才是文章树立起来的本意,那就是“无所待”了。
紧接着,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梳理出庄子描绘的“无所待”的境界,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也就是一种完全顺其自然的境界。再跟一问就是“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那就是“无己、无功、无名”,也就是突破一切主客观的限制。“那么,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又被称为什么人呢?”,那就是“至人、神人、圣人”,也就是修养最高的人、逍遥人。至此,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神脉。
接下来就开始了边梳理文脉边背诵课文的过程。在梳理文脉的过程中,我先示范一例,说作者开头就说大鹏的高飞远翔,看似充满了赞叹之情,却也不无遗憾之意,那就是大鹏无论飞得多么高多么远,它都还是受到了限制,它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飞去。与大鹏相对的小的事物,比如野马、尘埃等,它们的游动也要凭借风。而嘲笑大鹏的那些小的动物,比如蜩、学鸠、斥鷃,它们其实也并不需要嘲笑大鹏,它们不明白其实它们也受到了限制,那就是榆枋、蓬蒿等。至此,作者想说的意思就初现了,那就是事物无论大小都要有所凭借都受到了限制。接下来就请学生们按着这个思路自己去梳理。
由此他们逐渐梳理出各种比喻或寓言之间的寓意:无论是大舟还是芥舟,它们都要凭借“水”;无论到多远的地方去,都要凭借“粮”;无论是大年还是小年,它们的寿命都是有限的;无论是人在地上看天还是鹏在天上看地,他们都看不清,因为他们都受到了“距离”的限制;一般人都受到“功名利禄”的限制,宋荣子也还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呢?可谓接近“至人”了,但他的出游也还要凭借风……尽管如此,事物之间还是有“小大之辩”的,譬如鹏的境界就要高于蜩与学鸠的境界,它是充满了力量和希望的;宋荣子的境界就要高于一般人的境界,他能不受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的影响。
当梳理到最后一段时,我又恍然有悟,让学生观察作为自然界最高境界的鹏和作为社会界最高境界的列子,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师生们一起答道:他们都能乘风了,可又都要受到“风”的限制!如此首尾圆合,让人不能不感叹庄子的智慧。可能乘风就是人所能想到的逍遥极致了。譬如苏轼在《赤壁赋》中就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登仙的境界就是乘风。
不仅产生这个顿悟,还有关于文章第二段为何还要重复一遍“鹏与小虫”的故事,我们也产生了崭新的看法。那就是,《逍遥游》本就是一首散文诗,因此它里面就介入了诗歌回环往复的特性。如此重复,就好比《诗经》中重章复唱,整体架构没变,但内容却在不断补充、丰富和强化。
比如第一次出现是证之以书——《齐谐》,第二次出现是验之于史——汤问夏革,在强化故事的“真实性”。并且第二次还增添了“穷发之北”“羊角”“背若泰山”“绝云气”等具体描绘,更渲染了一种气势。而且又添了一个小虫来嘲笑大鹏,那就是斥鷃。这里面就含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举世混浊唯我独清”的悲壮感,可以一窥庄子的心境。
因为师生一起打通了《逍遥游》的文脉,理解了庄子的心境,所以有一些学生在当堂课就能将《逍遥游》成诵。在梳理文章的艺术特色时,我开始备了很多课,本打算按部就班的,可是备着备着,我忽然又有了发现。我就让学生们感悟,庄子的文章风格近似于你们学过的那些作者的风格?他们说像屈原、像李白、像李贺、像莎士比亚等。我说那是为什么呢?他们就回答道:都很浪漫主义。
学生能答出这点来,接下来的梳理就迎刃而解了。那么浪漫主义有哪三个显著的特色呢?我紧追一问。学生们答有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浓烈的抒情等。我又乘机追上一问:那么《逍遥游》丰富的想象突出表现在哪个方面呢?学生回答说表现在创造了大量的寓言。我说,是的,整部《逍遥游》大大小小就有两百多个寓言,而且这些寓言都是庄子自己虚构出来的,与孟子、韩非子的寓言出自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不一样。可见庄子非凡的想象力。
在这篇课文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为学生们朗诵了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朗诵得很认真很用情。朗诵完后,我让学生们用十分钟时间来写一段练笔,或者是写一小段抒情文字,题目是《庄子,我想对你说》,或者也拟一则寓言来揭示一个道理。
练笔交上来后,我发现,我刚才朗诵的文字被很多学生清晰准确地运用到了练笔中,似乎比上课专门分析的文章更令他们记得住。再看到同学们写出来的各种生动活泼的寓言,我又禁不住对他们说,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庄子为什么不喜欢用严密的逻辑来说服人,而喜欢用寓言用气势来感染人了,其实,这不正符合他无为而为、顺其自然的理念么?
课上完后,我还发现,有一个平时背书不大勤奋的学生却把《逍遥游》这块难啃的骨头背得很熟,默写也几乎没错什么字。他在他的练笔中也对庄子充满了深情,我还跟他写了一句批语,说他对庄子是真爱。我自己也写了关于庄子的文字,附在此处:
庄周,这是一个有着燕子一般智慧的男人。他常常能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在人们的*灵世界里。他飞奔的思想后面都是些狂草的墨迹,有着大片的飞白。可就这些飞白,却成了茫茫尘世芸芸众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读不透百读不倦的神秘园。于是,他在人们眼里,就成了云,有着云一般地飘忽不定,变幻莫测。
不仅如此,他还有着一颗如云一般孤傲、脆弱而又无比敏感的心。清代学者胡文英对他的一番评价着实狠*: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因为敏感脆弱,所以他常常能将水火奇妙地相容。中国的士人,或者说,中国很多堪称脊梁又备感寂寞的士人,往往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就能在他身上奇妙地找到归宿。
庄周这种奇异的形象常常能让人看到一棵树,一棵月亮下独自站立的树。这是一棵看守月亮的树。因了这棵树,很多夜里,人们清冷的目光都得以温润,慌乱的脚步都得以从容。
就这个如云一般的男人,他曾经来到濮水边,用一颗如秋水般的澄澈之心垂钓着优游之鱼,并以一种持竿不顾的清朗姿态,推掉了身后一切不能承受之重。
他常常自说自话。他说他有大鱼鲲,他的大鱼鲲一转身就能变为大鸟鹏。他的大鸟鹏可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的大鸟鹏的每一次振翼,都是世间的一次海啸或一次地震。
他说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他的这位神人肤如冰雪,态若处女,不食五谷,只餐风露。他的神人能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天地之外。而且他的神人一旦与万物合一,天下便得大治。
他的这些自说自话,经常让世俗惊愕不已。每当看到世俗一副惊愕的表情时,我对他的歆慕之情,便如春天怒放的花朵一般,一团团、一簇簇地喷涌了出来。
就这样,夜夜,看着他飘飞的衣袂,想他孤媚的面庞,*牵梦绕。自然,他就成了我生命中的蓝颜知己……
(新书:京东当当有售,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