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文化艺术品上的ldquo庄周梦蝶
TUhjnbcbe - 2020/12/27 2:00:00


  我国传统艺术品上的蝶纹饰,深受隋唐以前的蝶文化的影响。“庄周梦蝶”、“韩妻化蝶”、“梁祝化蝶”成为经久不息的艺术创作题材。梁简文帝的一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也造就了无数艺术精品。


  最早蝶纹艺术品出土自隋公主外孙女之墓


  古代艺术品上的蝴蝶纹,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蝴蝶的形象虽然很早就出现在史前文化的物品上,但却经历了一段很长的空白期,直到隋唐,蝴蝶才重新在各类艺术品上展示其蹁跹之美。


  蝴蝶与蚕、蝉都属于变态昆虫,蝴蝶和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变态阶段,蝉的一生则需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变态阶段。对于这种奇特的生命现象,远古先民觉得不可思议,视之为能重生的神物而加以崇拜。这一点,可以从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中得到印证。


  不过,史前文化玉器中只有玉蝉和玉蚕,至今未发现玉蝴蝶,史前蝴蝶的形象,只在河姆渡文化的“蝶形器”中出现过。河姆渡文化遗址历年来共发现了数十件“蝶形器”,质地有木、石、骨(包括象牙)之分,外形都酷似蝴蝶,既有素面,也有刻画纹饰图案的。对于这些“蝶形器”,有学者认为其原型就是蝴蝶,体现了先民对能够变形、再生的蝴蝶的崇拜。也有学者认为它们不是蝴蝶而是鸟,是古代鸟崇拜的产物。而不管结论如何,“蝶形器”的出现,都足以证明河姆渡先民即使对蝴蝶还没达到崇拜的地步,对蝴蝶的艺术形态也有了足够的把握能力。

河姆渡文化中的漆木蝶形器。


  目前可以确认的最早的蝶纹艺术品,是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的嵌珍珠宝石金花蝶头饰。墓主人李静训是隋朝乐平公主杨丽华的外孙女,这件珠光宝气的金头饰高11.47厘米,宽8.3厘米,下部用金片制成三叉形插,插上面里层为金片卷成的圆台座,台座外壁一周插着用粗金丝编成的花枝,花枝上缀有许多用金箔、银箔剪成的五瓣花朵,花蕊中镶嵌珍珠。金头饰的顶部,为一只张开翅膀作飞翔状的蝴蝶,蝴蝶头部用细金丝编织而成,眼睛用珍珠做成。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可谓巧夺天工。蝴蝶纹艺术品的首次亮相,实在令人惊艳。

隋朝乐平公主外孙女曾戴过的嵌珍珠宝石金花蝶头饰。


  庄子是蝴蝶文化的开创者


  虽然在河姆渡文化时期至隋代之间的漫长过程中尚未发现蝶纹艺术品,但在战国至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蝴蝶文化已完成了从卵到幼虫到蛹三个阶段的变化,隋唐以后蝶纹艺术品的大量出现,终于使蝴蝶文化破蛹而出,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我国蝴蝶文化的开创者是庄子,他在《庄子·内篇·齐物论》中讲述了一个极富哲学内涵的“蝴蝶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矣,蝴蝶之梦为周矣?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周梦蝶”这则寓言,犹如一个思想文化源头,成为用之不竭的文学意象和艺术意象。


  八百年后,诗人庾信在《拟咏怀诗二十七首》中的第十八首中,首先使用了这一意象,他写道:“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泣露连珠下,萤窗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和“何时能不忧”的复杂心情,并怀疑梦见蝴蝶不一定自庄周开始。


  盛唐诗人李白也在一首诗中写道:“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庄子逍遥精神的向往和追求。而唐代另一大诗人李商隐则将“庄周梦蝶”化为对往事如梦、爱情无常的感慨,他在《锦瑟》中写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相对于诗人而言,艺术家对“庄周梦蝶”的再现,则力图忠实于庄子的思想。据说为元代画家刘贯道所绘的《梦蝶图》,画中场景为炎炎夏日的树荫下,一童子抵树根低头打盹,庄周头枕着书,袒胸仰卧于木榻之上,屈起一条腿进入梦乡,其上隐约可见一对蝴蝶翩然而乐。这幅画展现了一个双重空间,一重空间是现实空间,另一重是梦境空间。画面中我们仿佛感觉到庄周的鼾声在耳边回响,他的灵*飞出肉体,进入另一个空间,化作蝴蝶,在如幻似真的另一个空间梦游。这幅画,虽不能把“庄子梦蝶”的内涵完全表达出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现代很多画家也喜欢画“庄周梦蝶”,如范曾就画过多幅《梦蝶图》,其中一幅还被选入高教版《大学语文》。画中庄周卧于大石之上,似与大石连为一体,颇能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元刘贯道《梦蝶图》(局部)


  “化蝶”的传说,则在东晋时期已出现,对后世艺术创造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最早的“化蝶”传说出现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宋大夫韩凭,娶妻美,宋康王夺之,凭自杀。妻阴腐其衣,与王登台,自投台下,左右揽之,着手化为蝴蝶。”另一个就是梁祝化蝶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在唐以后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自此以后,双飞蝶就成为爱情的象征。唐以后的服饰、金银器、玉器、陶瓷、绘画等,多用蝴蝶图案表达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感情。


  “富贵耄耋”吉祥图盛于明清


  “蝶恋花”,是词牌名,出自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为“蝶恋花”,此词牌名出自梁简文帝的“翻阶蛱蝶恋花情”。宋代以后,象征男女情爱的“蝶恋花”成为金银饰、瓷器、服饰、玉器等的主要纹饰之一。蝶与花的组合有多种,有蝶与梅、蝶与牡丹、蝶与莲花、蝶与桃花、蝶与海棠等,各有各的寓意。如出土于湖南临澧新合村元代金银器窖藏的金蝴蝶桃花山茶纹耳环,把舒展着翅膀的粉蝶与桃花、桃叶安排在上,把一丛山茶安排在下,用作固定耳环脚的细金丝,从背面穿过来,做成宛转在花丛中的须蔓,设计非常巧妙。宋瓷上的蝴蝶纹,多取蝴蝶的对飞形态作圆形构图,而在明代的青花瓷、五彩瓷中,蝴蝶多与花卉组成纹饰,表现“蝶恋花”的主题。

清代蝴蝶玉佩。


  明清以后,人们喜用谐音取寓意。因“蝶”与“瓞”谐音,人们便用蝴蝶与瓜的组合来表达源于《诗经》的“绵绵瓜瓞”,用于祝愿子孙满堂、家族昌盛。此外,“蝶”又与“耋”谐音,因而又产生了名为“富贵耄耋”的吉祥图,画面是蝴蝶、猫和牡丹的组合。这两种吉祥图,是明清两代人们喜闻乐见的图案,常出现在绘画、瓷器、玉器、织绣等物品上。

来源:广州日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艺术品上的ldquo庄周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