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听*保余说:
提到语文,大多数孩子最头疼的就是写作。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高三的孩子,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再加上高中三年,一共十二年的写作学习,到头来为什么连高考一篇八百字的文章都写不好呢?先不管这个孩子有没有努力,更不提什么“十年磨一剑”的鸡汤,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么长的时间写不好一篇文章,是不是有些可笑呢?这可比古代的八股文考试简单多了。
其实,不是这个孩子没有努力,而是他学习写作的方法不对。在我看来,写作就像跳舞,简简单单的记住动作是无法表达出舞蹈的灵*的,这就像写作生搬硬套,广泛“涉猎”别人的作文模板。而一篇好文章需要有很多的描绘性语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对情节的叙述,才能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东西。相对应的,这样的舞蹈才是有感染力的。
写作是跳舞,而考场作文就是戴着镣铐跳舞。这就需要你按照题目的要求来表现自我,虽然多了束缚,但是只要你主题明确,写出来的依然是一篇好文章。
上面我提到一个词语“描绘性语言”。什么是“描绘性语言”,这就又回到了“知识地图”的知识点上。它指的是一切可以描写出事物动态、外形、声音、感觉等的词语,来展现事物的特点。这些知识点都会在我的《初中知识地图》的视频课里面详细讲解。《初中知识地图视频课》主要讲“中学知识地图”的知识点,分为三册,每册分为十五讲课程,每一讲约两个小时,该视频课为原价为元的直播课整理录制而成,现价为99元一册,预计下周一上架。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初中知识地图视频课》:
《初中知识地图一》属于基础篇,主要讲解初中的基础知识,包括阅读的知识点和作文的基本要素。
《初中知识地图二》属于提高篇,主要讲解阅读的答题思路和写作的构思方法。
《初中知识地图三》属于冲刺篇,主要讲解中考真题,强化应试技巧,剖析和巩固知识点。
今天,我给大家讲解如何正确积累作文素材。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从无米到有米很简单,难的是把现有的米做成美味的饭。在作文方面与之一个道理,积累素材不难,运用素材就需要许多思想的包装和方法的运用了。所以,往往有一些孩子,明明平时花时间积累了很多素材,但写作还是平淡无奇。答案就是他们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很多素材冗杂在一块,到后来就成了“一团浆糊”。那“知识体系”如何建立?
招法一
一例多用与最佳角度的运用
任何事例都包含多方面的意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事例,可以在不同的视角、表述、侧重点下,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意义或观点。正因为事例有多种的使用角度,在事例积累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对同一事例作不同的裁剪,从多种角度充分利用同一事例。
例1:有一则寓言故事:蚂蚁每天不辞劳苦地建筑房舍,储备粮食,而蟋蟀却忙于张大喉咙唱歌。寒冬来临,蚂蚁躲在温暖的家里,幸福地享受着美味,而可怜的蟋蟀却饥寒交迫,最后终于一命呜呼。这则故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用来证明不同的观点:(a)要做勤劳的蚂蚁,每天坚持不懈地劳作。千万不要学蟋蟀,就只会短暂地玩乐,最终却一事无成走向死亡。(b)蚂蚁一生不辞辛苦的奔波,最终的追求只不过是填满它们芝麻大的肚皮,而蟋蟀虽只有短暂的一生,却自始至终在快乐的歌唱。
例2:同样是一个人伏在书本上睡着了。可以这么说:你看,这么懒!这哪是读书的料,一见书本就打瞌睡。也可以这么说:你看,多用功啊,读书都读累了,撑不住睡了。
例3:《梦溪笔谈》和《唐宋八大家丛话》中,都记载了“*犬奔马”的故事。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写的是穆修、张景一同上朝,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两人便各记其事,以比较优劣。穆修说:“马逸,有*犬遇蹄而毙。”张景说;“有犬死奔马之下”。《唐宋八家丛话》中写的是欧阳修和同事一同出游,见“有奔马毙犬于道。”同事说:“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欧阳修嫌同事说得太啰嗦,说:“逸马杀犬于道。”这样,同一个故事就有了六种不同的说法。
以上这三个事例,说明了由于立场观点的不同,视角的不同,侧重点的不同,表述也就不同,语言的表述具有倾向性,是随着侧重点的变化而变化的。而表述的不同,又显示出事物的不同角度和侧面。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文章中,使用同一个事例,也不是不可以的,一例多用,就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素材资源。
正因为同一事例包含着多方面的意义、多种的使用角度,那么,我们在分析事例、运用事例时,就要选准最佳的角度,注意寻找适合主题需要,能深刻地揭示事物本质,典型地表现主题的角度,或独特新颖的角度,从素材中挖掘出一般人没有看到的内涵或哲理,力求观点的论证精巧到位。
例如,《龟兔赛跑》的故事,惯常的看法是:兔子太骄傲了,暗暗使劲的乌龟取得了胜利。可以换个新颖的角度:兔子懒得和乌龟比赛,它觉得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不够光明正大。或者这么说:兔子因为一时大意才被乌龟落下了,如果它没有睡过头,乌龟怎么也赶不上它。所以,不能希望人家睡过头,才去赢人家。
再比如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非人折磨,家中亲人也多被纳粹杀害,正因为集中营的悲痛经验,反而使他发展出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后半生能活得充实而健康快乐。这个事例可以控诉法西斯的惨无人道,揭露战争的罪恶;也可以表现人类对和平,对生存和生活的渴求;在绝境中,对苦难对命运的抗争。而更典型更新颖的角度是:苦难在人生中的意义,苦难的精神价值。
招法二
就地取材,信手拈来
苏轼在《赤壁赋》中的那段关于人生感悟的精彩议论,所用的事例就是就地取材。苏轼利用眼前的景物,一方面通过联想,引出赤壁之战的历史,像曹操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盖世英雄,“而今安在哉”的事例。
另一方面,借助眼前的江水、明月生发议论,不但使文章有了灵*,有了思想深度,而且说理不枯燥,更形象生动,扣人心弦。再比如,写“感恩”这一话题的作文,刚好看到窗外最常见的景物:花在盛开,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风吹动着树叶。你不妨就地取材,信手拈来:“蜜蜂从花丛中采完蜜,还知道嗡嗡地唱着道谢;树叶被风吹得凉爽,还知道飒飒地响着道谢。但是我们还不如蜜蜂和树叶,有时候,我们往往忘了需要感恩。”诚然,蜜蜂飞舞花丛嗡嗡地叫,自是生物特性;风吹树叶响,自是物理特性,但谁又能说那不是感恩道谢呢?这些资料补充了文中素材的不足,使全文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招法三
以不变应万变
收集研究一个人物的资料,把一个人物的事迹烂熟于心,以不变应万变。可以收集一些像庄子、苏轼、苏武、凡高、居里夫人等名人的为人为业的事迹,进行研究思考。如有一年北京卷的高考作文题目是《转折》。据说,有位考生对青年诗人海子研究极深,做了大量笔记。高考作文写了海子,题目是《十个海子的复活》,获得了满分。
招法四
化无用为可用
在素材不足的情况下,可利用一些看似无用,但经分析又似与话题有细微关联的素材,化无用为可用。
如写“感恩”这一话题的作文,以下有这么一些事例:张尚昀背重病的母亲求学进取;洪战辉历尽艰辛带弃婴妹妹读大学;王乐义身患癌症不辞辛苦推广大棚蔬菜技术。这些事例看去与话题无关联或关联不大,但是可以通过倾向性语言的跳板,如通过“从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善德壮举,都源于一颗感恩的心,升华为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的感恩之情”这句话,聪明地将事例与话题联系起来。
当然,这些素材的感恩因素甚微或与感恩的联系甚远,不宜展开详写,只可略写,一句话带过,以充实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丰厚度。否则,反而淹没主题,甚至显出事例欠当或欠典型的弊病。
招法五
无中生有,编圆故事
据说,苏轼参加京城会考,主考官欧阳修对苏轼的应试文章赞赏不已,但对文中的一个典故拿捏不准,事后问苏轼,苏轼笑曰:“想当然耳。”苏轼这么一个大学者、大文豪尚且有一时事例逼仄,不凑手的时候,何况我们的中学生呢。苏轼能将故事编得圆,编得理所当然,很好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连学识渊博的欧阳修都找不出破绽,可见,能将故事编得高明,足以说服别人,也未尝不可。
我国古代子书讲道理,常用故事或寓言的形式,其中以《庄子》成就为最大。《庄子》的思想方法深刻而细密,更重要的是表现思想的方法,也就是文章的写法有突出的优点,其中之一,就是大量征引史实,编造故事。例如《庄子·外物》中说:庄周家贫,去向监河官借米,监河官说以后有钱即借给他。庄周很不高兴,变了脸色,张口就编了一个故事说:我来时,车辙中有鲋鱼向我求些水活命,我说过些时候去吴越用西江一江水来救它。鲋鱼生气地说,现在只要一点点水就可救活我,要等到你弄来西江水,还不如到干鱼店里去找我了。这就是典故“涸辙之鲋”的来源。庄周当时讲道理时随口编的许多故事,都已成了我们今天说理用的典故了。许多寓言故事不就是编的吗?能自己编圆一个高明的故事,放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清楚一个道理,也未尝不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