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庄周梦蝶,千古梦庄
TUhjnbcbe - 2021/1/29 14:26:00

庄周梦蝶

庄子的名篇《齐物论》的篇末记录了“庄周梦蝶”的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这则寓言不到八十个字,却让人们千百年一直追寻着它的思想足迹。缘何偏偏庄子化作的是蝴蝶而不是他物?著名汉学家爱莲心先生研究指出蝴蝶的四个突出的特点使得蝴蝶成为庄子最好的代言。

其一,“它毫无疑问是美的象征。”“使用怪物,最显著的特质在于拒斥人心。而在这里,最显著特质却是要吸引人。”

其二,“它是一种变形的形象化比喻。”“事实上,蝴蝶是生的象征,是美之生的象征。它象征着这么一种运动:通过上升,通过告别过去的存在和现在的存在而从爬行到超越,从婴孩到成年。”庄子对世道是失望的,但是他的理想依然美好,梦蝶说明他想要化为轻盈美好的蝴蝶,脱去这尘世的负累。

其三,“从蛹到蝶的转化特别有趣,为了化成蝶,蛹必须脱去原有的皮。”“只有当旧的东西向新的东西让道时,转化才能实现,而且,旧的事物的这种让道以及新事物的取而代之,都是一种内在的转变。”庄子愿做一只简简单单的蝴蝶,其过程却并不那么简单。只有褪去满怀的赘累,满心的愤懑,或许才能有轻松如蝶,生活才可能充满开怀阳光。

其四,“它是一种短暂易逝的生物。”超脱的精神境界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即便达到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能够持恒的。理想总是可以很美好,每个人都可能有着不一样豪华的理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为理想去不懈追索。

王博先生在《庄子哲学》中指出,“齐物只是一个在梦中才可以实现的理想。只要是醒着,你就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实在的区分,并情不自禁地深陷其中。这才是真正的吊诡。人就是这样徘徊在梦与醒之间,徘徊在在意和不在意之间。”而庄周梦蝶对于我们世世代代来说,或许也只能是个飘渺于世却又沉甸甸于心的梦。它是一则八十字的故事,作为千古典故出现在历代文人雅客的诗词歌赋中。它更是一首超凡脱俗的诗,其灵*活在时空的页页故事里。

作为典故的故事性沿承

每次提到“庄周梦蝶”,心里就自然汩出一句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的这句诗让我们在千年以后重温庄周梦蝶的故事,千千万万的诗句像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庄子在梦蝶的同时,织造了一个网,这张网可能脆弱,脆弱到让人心疼,于是铭记。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在其中有很多就引用了“庄周梦蝶”这一典故。

柳宗元在《朗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中有一句“疑比庄周梦,情如苏武归”,这里的庄周梦与后面的苏武归相对应,喻指突然被召回京城长安的喜出望外的心情。可见在这里,庄周的梦蝶被看做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李商隐另有一句“枕寒庄蝶去,窗冷胤萤销”,其中的“庄蝶”便喻指美好的梦境。李群玉《昼昧》中“正作庄生梦,谁知惠子鱼”,“庄生梦”与“惠子鱼”相对,指的是梦境。

在宋词中,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意境,但是含义也不外乎指梦境抑或是泛指梦,如赵长卿的一曲《鹧鸪天》中所述:“午窗一枕庄周梦,甘作花心粉蝶忙。”再如贺铸《减字浣溪沙》“易失旧欢劳蝶梦,难禁新恨费鸾肠”中的“蝶梦”指的也是庄周化蝶之梦。大文豪苏轼的《南歌子》中也有一句曰“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在梦里,千百年之后的苏轼像庄子一样化身轻盈的蝴蝶。朱敦儒的词《踏歌》中有一句特别有意思:“书倩雁,梦借蝶。重相见,且把归期说。”这里他借梦中变成蝴蝶来与亲人相见,“借”来庄周的梦来说明归期指日可待,重逢一事会如在梦中一般自然简单,轻松便可办到。

而在元曲中,庄周梦蝶的故事有了更多元的理解,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如王德信的套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的这句“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这里王粲与庄周的故事都被用来比喻自己壮志未酬而鬓发已秋的景况。曾瑞的[中吕·山坡羊]《叹世》中的“功名半纸难能够,争如漆园蝶梦叟”也借用曾做漆园吏的庄周来表达郁郁不得志的情绪。白朴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第三折[新水令]中李千金一句“数年一枕梦庄蝶,过了些不明白好天良夜”感叹岁月如梦,时光易逝。

可见,作为典故的“庄周梦蝶”已基本脱去它深刻的思想内涵,而更多的作为一个故事,甚至一个浓缩的事件,即“梦境”、“梦”、或是“浮生若梦”,被后世文学所引用。

“物化”的思想性传承

庄周在战国梦蝶,梁山伯和祝英台在唐朝化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据记载,唐初梁载言首先在他的《十道四番志》中辑录了梁祝的故事,随后在晚唐张读《宣室志》中有了更加详细的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之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故事留给人们的记忆是梁祝化为蝴蝶终于双宿双飞。这“终于”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祈愿,也留给世代以理想。梁祝化蝶的故事用文学的方式实现了庄周的梦。化蝶的反面是世道和传统的压迫,残酷的现实将他们逼向了死亡,但他们的灵*不灭,升腾而冲破坟冢。

陈红映先生指出庄周梦蝶是庄子自由思想的现身说法。“蝴蝶的自由自在是庄子的审美人生理想。这理想在现实中不能实现,就只能在梦境中幻化作蝴蝶。当‘不知周’时,就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同时也忘掉了一切,则为现实的一切苦痛所困扰的庄子不存在了。唯其不存在,精神获得解放从而得到自由,所以‘自喻适志’,获得了审美愉悦”。而庄子所崇尚的自由与封建社会制度是格格不入的,这也是梁祝悲剧的主要原因。封建制度的包办婚姻多少有点强制性。梁祝的爱情最终也只能以庄周梦蝶般的方式去实现。

庄子主张“吾丧我”,而梁祝选择了放弃形体,放弃这世间的一切包袱压迫和无限琐碎的礼教,化蝶是他们放下这一切之后的所得和升华,一切变得轻松自在,同时,他们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被封锁在人际交往的关系群中,而是冲破了人际纷杂的束缚,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便是庄周梦蝶的精髓,庄子在梦中至少有那么些许时辰或片刻忘却了尘世,而当他再次回到现实,便也分不清楚那到底是不是一个梦,抑或那梦与现在的现实世界到底哪个才是真的梦境。而庄子自喻适志,想必已经不再为此纠结,只是享受亦蝶亦庄的那片刻,那是真的逍遥自在的时刻。正如这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作蝴蝶以后哪里还会为人心中才会发出的疑问和不解而苦恼?

这也就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世界是如此亦真亦幻,于是庄子选择逍遥游,自我放逐。而《红楼梦》有一人可以作为物我合一的典型,那就是林黛玉。林黛玉是大观园你中最不食人间烟火之人,她与庄子最契合的一点是“真”。

黛玉葬花之时,也是物我合一之态。“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与鸟*,花*鸟*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除了林黛玉,有谁会倾听花鸟的灵*?“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与梁祝不同的是,黛玉并未能化作飞鸟随花飞到天尽头,她渴望生出双翼。这是黛玉的梦,只是她一直都是醒着的,所以她没能达到庄周梦蝶的境界,没有“丧我”,因而没能够享受少女该有的欢乐。黛玉在大观园内没有多少知心人,她时常便与园内的花鸟草虫交流,挥洒心中的热泪,与其说她借物抒怀,不如说她本身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红莲,“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诗词中始终有着人与物的分离,但是诗意里黛玉有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心气。

颜世安先生在《庄子评传》中深入分析了庄子的痛苦意识。他指出“这种独特感受有两层,一层是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的精神折磨,二是个人无力主宰自己,被异己力量裹挟的压迫感”。林黛玉恰恰将这种痛苦体验和表达到了极致。年少只身来到纷繁复杂的荣国府,即便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依然免不了荣国府上上下下各阶层人们的闲言碎语,她的言语日渐锋利,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大观园并不是世外桃源,它充满了勾心斗角,不可能会是这世外仙姝的伊甸园,因而这里的花草也不能够治愈她满受压迫的脆弱的心灵。这也是黛玉的物化过程如此之沉重而非轻松的原因。

黛玉曾在宝玉体悟的禅语后面加了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或许只有当她沉入湖中的那一刻她才真正完成了物化,而之后她去向了何方已经不再重要,也已经没有什么是那么重要的了,她的芙蓉之心已经轻盈清透。而贾宝玉的那篇《芙蓉女儿诔》又何尝不是为之后黛玉的仙逝作了提前的哀悼?只有“群芳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才配用来祭奠她本真的灵*。

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庄周梦蝶”的思想得以延续,在艺术世界也同样有它的影响力。清初的著名画家八大山人和他的画之间也存在着“物我合一”的牵系。在他的画中,“鸟和鱼互相转化,此时为鸟,彼时为鱼,世界在变化中。画的是鸟,却又是鱼,画的是鱼,却又是鸟。故不知何者为鸟,何者为鱼。鱼和鸟的存在都是不确定,都处在变化的过程中”。朱良志先生称之为“善化”。他说八大的“善化”,“不是陈说世界变动中的节奏,表现流动中的现实,而是通过‘善化’来显露:一切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不可把握的。空间不真实,所以,他将空间存在放到时间节奏上来表现,这并不意味时间秩序是真实的。”

八大山人的作品与传统的水墨画不同之处在于,他所追求的不是形似,不是对外面世界的逼真模仿,而是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对他所看到的世界的本质的真实表现。他画的鸟和鱼眼神中透出了八大自己的心灵世界。他的画和他本人是合而为一的。“山人晚年的作品,给人强烈的似幻非真的感觉,一切都似曾相识,一切又朦胧恍惚,没有一个定在,八大山人所创造的正是他精心结构的‘影子世界’”。这种似幻非真的感觉与庄周梦蝶的“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的感觉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八大山人的鸟和鱼都是有人的神态和灵气的,在八大的心中,一朵小花也有它存在的价值,也是“自足的生命宇宙”,由此可以看出,八大在内心是没有给人和物划定界限的,更没有高低之分,他把一切都看做大自然的一员,都是平等甚至可以互相转化的。就像他的鸟,每一幅都有不同的情绪,可以看到万千个八大山人,世界是没有定在的,而八大对于世界的态度集中体现在“空”这个字上,心里是空的,才能足够洒落透脱地容下变幻万千的世界。世界在他的心里才会是本来的面貌。八大山人和庄子的态度是一致的,他们并不做遁迹者,而是身处于世而心不扰于世,悠游自在,就像八大的鸟儿一样闲适安逸。

千古梦庄

“庄周梦蝶”作为庄子的核心观点《齐物论》的最后一则故事,它的价值在文学和哲学等各领域都得到十分的重视。千百年来,不仅中华儿女对其有各方面的研究,许多西方汉学家也被它的魅力所征服。它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影响力通过故事性和思想性两条线索得以展现。它作为典故在诗词歌赋中引用而得到延续,另外,在中国许多文学作品中,它的“物化”、“物我合一”的思想也有一定的体现,比如梁祝的化蝶,黛玉对自然之花的感知,以及八大山人在其艺术世界的对自我思想气质的展现等都可以说明“庄周梦蝶”在千百年间有着自己的特别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力。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庄周梦蝶,千古梦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