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最美语文课系列读最美丽的红楼梦九
TUhjnbcbe - 2021/1/30 14:58:00
哪家医院能治愈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空”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世间万物,不过都是成住坏空;但是,“情”是根本的生命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改深情。“证空”和“证情”,共同构成了《红楼梦》的二元主题。

这本书还有着一个庞大的象征体系。从这一讲开始,我就带你进入新单元——《红楼梦》的象征符号。全书最大的谜题是什么?在我看来是书名——《红楼梦》。你大概也知道,《红楼梦》的书名很多,除了《红楼梦》,还有《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情僧录》等等。哪个名字最重要呢?迄今为止,清代这部书最早的手抄本,也就是通常所谓“甲戌本”里有一段文字,就明确说过,“《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从后代的传播和流通来看,《红楼梦》也是最得人心的书名。这一讲,我就给这个书名开一下题,聊聊《红楼梦》究竟是个什么“梦”。

01

“梦”,来自佛学我们会破解散落在《红楼梦》全书里的一组成系统的谜题。套用两个现成的词,它们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但是始终紧密地关合着整本书的主旨之一——证空。它指的是证悟虚空。中国文化里“梦”这个意象,往前溯源,你应该很容易会想到周公解梦之梦和庄周梦蝶之梦,他们一个来自儒家,一个来自道家。但是《红楼梦》里的这个“梦”字,却来自佛学。“梦”是佛学里一个著名的象征着“空”的符号。

想要理解“梦”跟“空”的关系,我要先介绍一点儿大乘佛教经典的常识。在大乘佛教里,最重要的一类经典就是般若系经典。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它是梵语的音译。而般若系经典里最重要的佛经,就是宏大的《大般若经》,一共卷。它的中文版是唐代的玄奘法师翻译的,对,就是那位《西游记》里的唐僧。《大般若经》的名字,你可能听着耳生,但是,如果我说《心经》和《金刚经》,你肯定就不那么陌生了。《金刚经》是《大般若经》里的一卷,而你更熟悉的《心经》,就是对整部《大般若经》精华要义的总结。

那么,这《大般若经》的精华要义到底是什么呢?《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是空。一部卷的《大般若经》要说的,就是一个“空”字。释迦牟尼以他的圆常大觉告诉世人,宇宙间一切都不离“成住坏空”这个基本规律,你要以智慧照见空性。但是,对芸芸众生凡夫俗子来说,“空”这个概念毕竟太抽象了。所以,释迦牟尼又动用他的无碍智慧,设置了十个比喻,就是通过十种常见易懂的现象,来帮你理解究竟什么是“空”。那么佛陀都打了哪十种比喻呢?它们是: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达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不论是幻相,还是梦境,或者火焰,还是声音、影子,都是短暂的现象,转瞬即逝。佛陀说,这就是空,世间的一切,都不出这个规律。这十个比喻构成一条象征性的符号链,称为“般若十喻”。《红楼梦》的梦,正是这个符号链中的一个。这个书名,已经点明了《红楼梦》的“证空”主题。

02

“般若十喻”

“般若十喻”其中“水中月”“镜中像”,这两个词。如果你对《红楼梦》文本比较熟,也觉得听上去耳熟是不是?

还记得那支著名的《枉凝眉》吗?“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你可能会较真,十喻里是“镜中像”,可《红楼梦》里是“镜中花”啊!你有所不知,“镜中像”这个词,在佛学典籍里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到清代,它已经演化成了“镜中花”,要真想钻牛角尖儿,你可以在《大藏经》里,找到这个演化的轨迹。咱们先不打岔,接着往下说。实际上,《红楼梦》有个统领全书的预言体系,从第1回到第80回,它像一条长蛇的脊椎,贯穿了整个故事。每隔一段,预言就会以不同的符号出现一次,用隐喻的方式,透露给你最后归空的结局。而在这个贯穿首尾的预言体系里,般若十喻出现了九种。具体来看,第1回,就出现了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的命运预言。茫茫大士看见甄士隐怀中抱着三岁的英莲,说出了一首诗: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注意最后一句,跟英莲命运悲剧有关的符号是“火”。英莲五岁的时候,元宵节观灯看焰火走失,从此开始了她悲惨的人生。而紧接着,甄士隐的家,也是一场大火,烧成了一座火焰山,甄士隐彻底败落。甄英莲和甄家的命运符号,就是十喻里的“如焰”,火焰的焰。再比如贾元春,她的命运预言,出现在第22回,也是一个元宵节,太监从宫里送出来元春作的灯谜诗,这是娘娘隔空跟姐妹们玩儿猜谜游戏。本来高高兴兴的事,可是元春的父亲贾*看了这首诗之后,反倒闷闷不乐。为什么呢?元春的诗是这么写的: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你猜到了吗?谜底是爆竹。你看,元春写得很形象,一声巨响,仿佛轰轰烈烈,但是瞬间,一切化为乌有。贵为娘娘的元春不正是如此吗?贾*猜到了谜底,预感到不祥,所以闷闷不乐。元春命运,正是十喻的“如响”。看了英莲和元春命运预言诗,现在再回到那支《枉凝眉》。这首预言了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的曲子里,其实不只包含了“镜中像”和“水中月”这两个符号,第一段的终结是——“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般若十喻里“如虚空”、“如化”这两个符号,被作者合并成了“虚化”。好,到这儿,般若十喻你已经见到六种了。但是别急,还有。现在翻回第1回,再看整部《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是: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听清了吗?整部《红楼梦》,是用“如梦、如幻”这两个符号拉开的大幕。“如幻、如梦”也出现在般若十喻里了。而且,作者还怕你不够重视这两个如此重要的隐喻,他又加了一句,摆明了说,“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梦和幻所代表的空,就是十喻所代表的空,正是作者的立意本旨之一,是红楼证空、证情二元性主题里的一个。这么说吧,读到“证空”的层面,《红楼梦》你就已经懂了50%。反过来说,读不到这一层,你是没有可能读懂《红楼梦》的。作者在小说里唯一没用的,是“如犍达婆城”。这是一个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海市蜃楼,为什么单单舍弃了它呢?我猜,大概因为这个词是梵语音译,很难不露痕迹地化进故事里面。停下来梳理一下,全部线索穿在一起,红楼的预言体系和佛经里的“般若十喻”重合度高达90%,如果还觉得“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那恐怕说不过去了。贾家的故事,百年之间,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到呼啦啦似大厦倾。金陵十二钗从青春美好,到枯萎消亡。在这么庞大的故事里,作者举重若轻,甚至不露痕迹地埋进了“般若十喻”,把“证空”的主题化于无形。拙劣的作家才会把主题拿大喇叭喊出来,伟大的作品,从来都是在用文学手段推动主题呈现。

03

芭蕉:象征着“空”

在红楼词库里,芭蕉也是一个来自佛学的符号,涵义是“空”。芭蕉和空有什么关系?你想象一下芭蕉的样子,高大壮茂,但是如果你一片一片把它剥开,最终会剩下什么?其实,什么也不剩,它的中心是空的。这层寓意,能在很多佛学经典里找到证据。我仅举一例,被称为“第二位释迦”的龙树菩萨,写过一部《大智度论》,里面有一篇佛偈是这么写的: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若知法无实,是心亦复空。芭蕉之所以高频出现在这几个处所,是为你标亮“证空”这个主题,也就是每个人物都逃不出“归空”这个总结局。但作者可不光是给人物院子里种上芭蕉就完事了,他就像织云锦一样,把经线纬线一重一重地铺了上去。比如,上一讲说了迎春探春她们的丫鬟名字,黛玉的丫鬟们名字也不简单。黛玉自幼的丫鬟,唯一一位随她从南方来的,就是雪雁,雪是白雪的雪,雁是大雁的雁,这是什么意思呢?苏东坡有一首富于禅意的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大雁飞来,偶然停留在厚厚的积雪上,留下了爪印,然后,大雁飞走了,积雪融化了,最后剩下了什么呢?了无痕迹,空无一物。有个成语叫:雪泥鸿爪。所以,潇湘馆里的符号,芭蕉和雪雁,是同一个意义,都代表空。这是全书的证空主题在黛玉身边的出现。至于探春,后边的情节里,也有对梦幻成空的暗示,只不过写得非常隐蔽。第37回,建诗社的时候,探春因为院子里种芭蕉,自己又最喜欢芭蕉,所以就以“蕉下客”作为诗号,黛玉打趣她说:“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很多人不懂黛玉这话的意思,这是因为不知道有一个典故叫“蕉叶覆鹿”。故事出自战国时期的《列子》,据说有一位郑国人猎到一头鹿,怕别人看见,就用芭蕉的叶子把鹿盖上,可是后来他忘了藏鹿的地方,再后来,连他自己都不确定是不是真的打到过鹿,觉得或许只是做了个梦而已。所以,“蕉叶覆鹿”,跟*粱一梦差不多,表示不过是一场梦幻,最终成空。你看,芭蕉作为一个共性的植物符号,频繁出现,呼应《红楼梦》的“证空”主题。

推荐阅读

最美语文课系列║读最美丽的《红楼梦》(八)——“神话背景”

最美语文课系列║读最美丽的《红楼梦》(七)——“生活美学”

最美语文课系列║读最美丽的《红楼梦》(六)——“饮食境界”

最美语文课系列║读最美丽的《红楼梦》(五)——“诗词歌赋”

最美语文课系列║读最美丽的《红楼梦》(四)——“红楼曲词”

最美语文课系列║读最美丽的《红楼梦》(三)——“红楼判词”

最美语文课系列║读最美丽的《红楼梦》(二)——“命名体系”

最美语文课系列║读最美丽的《红楼梦》(一)——“情节梳理”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美语文课系列读最美丽的红楼梦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