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罗安宪庄子的人生理想
TUhjnbcbe - 2021/2/7 18:26:00

1.庄子哲学的基本课题:人的精神家园

庄子生活于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祸频仍的年代,各国间的战事连年不断。面对频繁的社会*治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孔子以兴仁扬义为救世之方,孟子以仁*爱民为治国之道,墨子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然而这一切,实际上只有远益而无近利,并不能解决在位君王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所以孔子周游列国而到处碰壁,孟子之言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墨子之言,虽然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但却未曾见用于世。当时所看重并所见用者,唯兵家、法家与纵横家之术,即司马迁所谓“以攻伐为贤”。然而兵家、法家与纵横家只可争得一时之利,并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怎样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庄子认为:“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在宥》)“在”,即自在;“宥”,即自得。自在而自得,“不淫其性,不迁其德”,哪里还需要圣王君子费尽心神地治理天下呢?

何以知其然也?庄子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回答了这个问题。庄子认为:“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天地》)“人虽有知,无所用之”(《缮性》)“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悬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事,归于利不可止也。”(《马蹄》)“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庚桑楚》)儒家以兴仁扬义为治世平乱之道,岂不知好知、尚贤正是天下祸乱之根。以兴仁扬义为治世平乱之道,不仅于事无补,且犹“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人间世》)因为“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之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胠箧》)故此,“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同上)“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同上)“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同上)

绝圣弃知,攘弃仁义,恢复素朴,是谓“在宥”。“在宥”的要义在于民性归朴,民德归素。此乃庄子之救世之方。

然而,当是之时,诸侯争雄,大国称霸,各国唯恐求强求霸于不及,又何以谈得上“在宥”?加之天下大乱,民多死于危难之中。“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宥》)“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人世间》)因此,和老子一样,庄子虽有匡时济世之志,但他清楚地认识到,他的治世方略也只能像儒、墨一样,只是一种理论,只是一种空想,根本不可能为某一当权者所接受,更不可能被推广运用。所以,与老子

1
查看完整版本: 罗安宪庄子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