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纷呈,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数得上名字的共有家,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即: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而其中尤以儒道墨为最显著的三大代表。其中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儒家,但实则墨家方为最科学合理之学说。
墨子是位和平主义者,一生为了反战而奔走呼号,连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都被他感动,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的主张是“兼爱非攻”,即爱所有的人,反对动武。“摩顶放踵”是说奔走劳苦,头也磨秃了,脚也走破了。——不过只要是对天下人有利,墨子乐此不疲!
中学课本节选《墨子·公输》一段,说楚国制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这事本来跟墨子“八竿子打不着”,他却不辞劳苦赶往楚国,游说楚国君臣,终于制止了一场恶战。
不过文章还有个意味深长的结尾,被课文节选省略了:墨子从楚国归来,路过宋国,赶上天降大雨,墨子要到闾门中避雨,看门人却不准他入内!——宋人哪里知道,正是这个貌不惊人的“流浪汉”,做好事不留名,让宋国免于灭顶之灾!
楚王肯罢战息兵,还因墨子告诉他,自己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在宋国城头严阵以待,楚国的云梯再厉害,也是徒劳。不错,墨子同时又是*事家,与弟子们研究了一整套固守城池、抵御侵略的*事理论和具体战法。他的著作《墨子》共五十三篇,其中有十一篇专讲*事,尤其注重“城守”。这从《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蚁附》等篇名还能看出。
即如《备城门》一篇,以两三千言的篇幅,详尽指导如何在城头预做安排,以应付敌人的强攻。墨子所设计的城门是上下开启的“悬门”,门有两扇,各长两丈,宽八尺,中间有三寸重叠。底下是一丈五尺的深沟。门上有孔,系以绳索,用来操纵悬门开闭。门扇上还钉有长铁钉,涂上厚厚的泥,以防敌*火攻。另外备有麻斗、革盆、水缸等,以作储水防火之用。
城门是用坚实的木料纵横交错打制,外包铁叶。上下两根门闩也用铁皮包裹,极为坚固。门闩上用二尺长的大锁锁住,贴上盖有太守大印的封条,还要常常派人巡视。凡守门者,不得随便挟带斧、凿、锯、锤等——大概是怕有人破坏城门、策应外敌吧?
城墙上,设有类似桅杆与船帆的“渠”和“答”,都是用竹或稻草编成,一来抵挡敌方的箭石,二来还可回收敌方箭矢。后世小说中的“草船借箭”,墨家早已实际运用。
至于防御的武器,除了梃、长斧、长锤、木弩、箭等常规兵器,每段城墙上还预备五百块十五斤重的大石块,其他如蒺藜、砖头瓦块等,更是多多益善。另外备有火炬、水缸、茅草绳、柴禾、铁锅、沙子等等——铁锅用来烧开水,以浇烫攻城之敌;火炬则供夜战照明之用。
城墙上下的各种守御设施还有得多,例如“转射机”“掷车”等,是利用杠杆原理投掷石块、火把、蒺藜的利器。再如城墙上每隔五十步设有厕所一间,围以围墙,对准城下的粪坑;在城上倾倒污水,也都有固定的地点及方法——若非经过实战,这些举措是再也想不到的。
关键时刻,除了守城部队,城中男女老少也被动员登城。墨子对此早有算计:十万大*攻城,一般分为四路纵队,纵队进攻面横宽五百步——过窄则对攻方不利。而遇到这样一支纵队,守方调集壮丁一千人、女子两千人、老小一千人,就足以应付了。
书中的《备高临》篇,专讲如何防备敌方筑起高台,居高临下攻城。《备梯》篇阐述如何抵御敌方云梯的进攻。《备水》《备穴》《备蚁附》等篇,则探讨如何对付敌方放水、挖地道及像蚂蚁一样密集攀登攻城……书中对此各有对策。——难怪墨子面对剑拔弩张的楚国君臣,显得胸有成竹、神闲气定!
《墨子》“城守”各篇大约是由墨子及弟子后学整理撰写的,除了总结墨家在反侵略战争中的*事发明及创造,也有对当时先进*事技术的借鉴与记录。如此详尽的*事学知识反而出自宣扬“非攻”的墨家著作;墨子本来有着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资质,本身却是位出类拔萃的*事家,此事乍看有些吊诡,细想却又顺理成章。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不鄙视“奇技淫巧”、具有初步科学精神,这是墨家思想的重要价值之一。他还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而且在哲学与逻辑学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墨辩和因明学(印度的逻辑学,也是研究佛经的主要工具学——小编注)、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清朝学者汪中将墨子与孔子平视,认为“孔子鲁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墨子与孔子有相当程度上的差异。孔子主张久丧厚葬,对祭祀非常重视,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针对祭祀的说明。墨子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他的弟子也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注:非纯原创,为个人观点加资料整理)刘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