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打开淘宝扫码看直播
直播时间|本周五19:30-21:00
更多福利在等你^_^
一堂《诗经》课,治愈你的
20世纪的我们,为什么还要重读《诗经》?
古典诗歌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林栖品读诗经》这档人气音频栏目,
累计播放超万次,好评如潮。
听众在留言区评论:
这堂治愈系《诗经》课,
深入浅出,亲切易懂,
让人沉浸在《诗经》的世界,
涵泳古老诗歌之美。
《林栖品读诗经》的主讲人,
复旦大学哲学硕士、独立音乐人林栖
历经两年时间
在音频节目基础上打磨文稿,
以书籍的形式,
将这堂生动的音频课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书分三册,逐篇、逐句、逐字
解读《诗经·国风》中的首诗歌。
每篇诗歌解读以主题贯穿,
结合丰富的知识拓展,
从文学、历史、哲学、心理等多角度
品读每一首诗的独特魅力。
全书配以百余幅手绘插图,
进口轻型纸双色印刷,
呈现出一幅幅古人质朴生活的唯美画卷。
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原来
《诗经》不仅是一部经典诗集,
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宝库,
古代日常生活的画卷,
先民人生智慧的结晶。
《诗经》中欢乐却不过分肆意,
哀伤却不过分极端的心境,
正是现代人远离浮躁,重获力量的解药。
让我们在古人的语言和人生体验中,
探寻古老的智慧,收获人生的初心。
留下空白,待你填满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凄美之秋,明净之晨
《蒹葭》一诗流传甚广,是《诗经》中传唱不衰的千古名篇。诗歌共三章,三章内容有重复,只是变化几字。先品每章首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歌开篇首句可谓妇孺皆知,但也是历来最令人困惑的一句。困惑之处在于此诗描写的场景到底是在什么季节?
“蒹”“葭”《说文解字》分别解为“雚之未秀者”“苇之未秀者”,即指初生的荻草和芦苇。“苍苍”是指茂盛鲜明的样子。初生的荻草和芦苇应是春夏时节的植物,而诗人突然又写到“白露为霜”。
“白露”指洁白圆润、晶莹剔透的露珠。只要在温差大的季节,清晨都会出现露珠,而露珠要结为“霜”,一般是在秋天。如此一来,便自相矛盾了,前半句描写春夏时节茂盛的蒹葭,而后半句却写到秋天结霜的露珠。
这一季节问题,历来争议很多,并无一个标准答案。我个人认为,诗歌此处所讲的“蒹葭”是泛指芦苇,不必分开细解,所以诗人所描写的时节应该是秋季,这也是历来较主流的理解。
诗人开篇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清晨水边的明净之景。芦苇密布生长、一望无际,芦苇的穗头之上可能盛开着白花,随风摇曳,洁白明亮。经过一夜秋寒,清晨芦苇上透亮的露珠已结成霜。文学画面空灵旷远,凄美非凡。诗歌后两章首句也描写了相同的场景及意涵,同时暗暗透露出清晨时光的变化。
次章“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晞”意为干。此时已旭日东升,芦苇上一夜所结的秋霜渐渐被阳光的温度所融化。
末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未已”和“未晞”含义接近,但在程度上更进一步。“已”是完全收住、停止之意,在此是指日头越升越高,水边芦苇上所凝结的露珠已经要被完全收干了。
由此可知,诗人在清晨的水边徘徊许久,不停望着水中苍茫无际的芦苇丛,诗人久久不愿离去,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伊人何人,心之所往
诗歌每章次句告诉读者,在这样一个秋日清晨,他心之向往的是什么。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是代词,“伊人”意为那个人。“方”意为旁边。诗人所渴慕追寻的那个人就在这河水的那一边。
此时正是秋季,河水宽阔充盈,《庄子·秋水》开篇讲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天的雨水山洪令河流充沛汹涌,百川汇聚到*河之中,水流宽阔以至于两岸的距离很远,从岸边望着水中小洲,远得连小洲上的牛马都分辨不清。
诗人站在秋日河水边,隔着丛生的芦苇,又值清晨时刻,光线柔弱,他望着河对岸那位心中追寻的“伊人”,应该也是依稀不辨、模糊不清。
诗歌后两章此句也是相同意涵。“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湄”指水边水草相接之处,在此亦指水岸之意。“涘”也是岸边之意。品读诗歌每章次句,不免产生一种朦胧之感。
我们能体会到诗人的心之所向,但视线似乎也与诗人一样,隔着宽阔无比的秋水,透过密密麻麻的洁白芦花,借着清晨的微弱光线,用力地远望对岸,但依然朦胧不清。那位“伊人”究竟是何人?诗人没有说明,我们也看不清楚。
正因为这样一份朦胧的文学体验,历来对于这位“伊人”的身份有诸多不同的诠释。最常见的理解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所谓的伊人是他朝思暮想的意中人,诗人在水边等候着爱人的出现。
另一种理解,如清代方玉润认为此诗是“惜招隐难致也”,即认为这是一首渴望贤能之士的诗歌,描写了当时秦国百姓希望能有道德君子、贤才之士来到秦国,帮助这样一个处于边塞,在礼仪文化上较落后的国家改善风气,治理社会。这种解释也能讲通。
最后还有一种更为特别的理解,即认为诗中所谓的“伊人”并非实指某人,而是指代某一个理念或理想。如《毛诗》认为此诗“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诗中的“伊人”实指“周礼”。
诗歌表达了当时秦国百姓希望在文化上能有所进步,于是作此诗,就如在水边追求心中渴望的爱人那样,追寻“周礼”,追寻中原的美好文化。这种解读在现在看起来略显牵强附会,但亦可备一说。其实,诗中“伊人”究竟是谁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并令后世读者品味千年依然沉醉其中的部分,是诗人追求这位“伊人”的过程。
望而不及,求之不得
诗歌三章后两句描写了诗人追寻“伊人”的过程。朱熹在《诗集传》中对此有一个非常好的总结,他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意思是秋水宽广、波澜壮阔,诗人所要追寻的“伊人”在河水另一边,诗人上下求之,最终却求而不可得,可望而不可即。
“溯洄从之”即指诗人沿着河岸逆流而上。他望着对岸若隐若现的那位“伊人”,又无法直接穿过芦苇,越过宽广的河水去到对岸,所以只能沿着岸边的小路逆流而上,企图找到一处河水较浅之地涉水而过。
不过事实上这个想法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因为“道阻且长”,这逆流而上的道路曲折而充满阻碍,且秋水广阔、河道充盈,并无水浅之处,就算诗人走上很长的路恐怕也找不到跨河的方法,即使最终到了对岸,那位“伊人”或许早已不在。
诗歌后两章“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也是相似意涵。“跻,升也。言难至也。”(朱熹《诗集传》)所谓“水往低处流”,诗人要逆流而上,整个过程需要不断登高,道路越高越难走,可以说是步步艰辛。“右”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里解释道:“周人尚左,故笺以右为迂回。”意思是古人崇尚左侧,认为“左”代表顺畅容易,而“右”则代表迂回曲折。“道阻且右”即指逆流而上的道路非常曲折难行。
既然逆流而上的方法行不通,还有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呢?“溯游从之”,“溯游”即指顺流而下沿着河岸寻找。如此路程中当然比逆流行走轻松一些,但本质上其实并无差别。诗人始终隔着那一片宽阔的河水,无法横渡。“宛在水中央”,“宛”是仿佛、好像之意。
诗人顺着水流沿岸追寻,不停地望着那位“在水一方”的“伊人”,总有恍惚之感,觉得对方好像就在河水中央,离自己越来越近,但却依然可望而不可即。“在水之中央,言近而不可至也。”(朱熹《诗集传》)这是诗人恍惚认为对方近在眼前,却又抓不住触不到的错觉。后两章“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也是相同意涵,“坻”和“沚”都指水中小岛。此二句也是诗人的幻觉,他心中太渴望那位伊人,以至于在不断追寻的途中,总觉得自己离对方越来越近。
这样一份沿岸来回,心中渴慕万分却又求之不得,可望而不可即的过程是此诗最为迷人的部分,也使其成为最精彩的文学片段。诗人在描写这一段上下求索的过程时,并没有任何直白的情绪描写。“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之不得的惆怅。”(程俊英《诗经注析》)正是这种绝妙的文学手法,委婉、朦胧地将这样一份凄美动人的情感表露无遗。
梦里不知身是客
深秋明净,芦苇白花,白露成霜,来回追寻,上下求索,恍惚之间那触手可及的美好错觉,若隐若现,求之不得,望而不即的惆怅哀伤……所有这些文学元素建构出了一幅凄美空灵、迷离虚幻的意境,令人着迷。
诗歌朦胧而迷人的意境也折射出了人生的境遇。每一位认真反思过生命本质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悟,生命如此有限,而我们在短暂生命中却有着太多的欲望和追求,如心爱的人、渴望的理想等等,但在亘古的宇宙之中,别说每个人的个体生命,就算是整个人类的存在也只是惊鸿一瞥,稍纵即逝,到最后我们都将走向死亡,一切都将归于寂静。
此诗折射出这样一种生命的处境。薄暮弥漫的清晨,诗人隔着一汪秋水,不停地“渴望着”“追寻着”,来回求索,而他所追寻的“伊人”却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
《庄子》里有“庄周梦蝶”的故事,告诉人们人生如梦,短暂恍惚。我们在梦里不停地追求着,到了梦醒时分,一切又回归虚无。所谓“梦里不知身是客”,我们在短暂的生命中经常会有痴迷和执着,用力地想要去抓住某个人、某个梦想,但往往忘了生命的短促,我们只是人世间的匆匆过客,所有一切就算得到也终归是一场空。
我们不禁反问:诗人如此努力地追寻着那位“伊人”有意义吗?更进一步来说,如果人生是一场梦,终将走到尽头,我们在人生中的所有追求和理想又有意义吗?
关于这样一个哲学范畴的思考,不同的人有着自己不同的答案,这也是每个人对于自己存在意义的一个终极解答。我想对于生命本身而言,过程或许比结果更为重要。即便知道结果是一片黑暗虚无,我们依然努力追寻,这样也算真正活过。
留下空白,待你填满
诗歌文字充满迷离的不确定性,好像一个绵长惆怅的梦境。我们不知道这位“伊人”究竟是谁,也不知道诗人为何要如此苦苦追寻。
这就好像中国画里的留白,画纸上空墨交错,相互结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西方人的油画则完全不同,总是被全部涂满,画布中没有任何空白。中国美学“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邓石如),所谓“留白”绝不是因为懒,而是为给后世理解者留下更广阔的解读空间。
老子讲:“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意思是一个陶罐之所以能起到一个罐子的作用,正是因为它的内部是空的,所以才能成为有用的容器。事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空白和虚空在其中起到了作用。
诗歌文学也是如此,方玉润评价《蒹葭》一诗道:“此诗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此诗之所以能如此特别,流传千古、动人隽永,正是因为它在文学上留给后人这样一片片的空白,让我们可以用对生命的思考和体悟,慢慢将它填满。
本期
荐读
?人气音频栏目播放超万次,好评如潮
?治愈系《诗经》课,深入浅出,亲切易读
?沉浸式悦读,逐篇逐句逐字品味《诗经》之美
在任何时候,诗人都是自觉不自觉的时代的吟唱者,从这些吟唱中足以考见一个时代的风俗民生。“经学的解读”常人为地赋予诗太多额外的意旨,反而使人远离了诗,这不啻给古人真率的吟唱蒙上了重重的雾障。
现在,是时候将《诗经》从传统意义上的解经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