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爱读书中国古代寓言故事14鲁侯养鸟
TUhjnbcbe - 2021/3/10 15:38:00
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相关音频在文末

将作品中文字表面的意义和文字深层的含义融为一体,这里可以借用一句话:“文以载道”,几乎每一个古代寓言的本意都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为了说明道理。

寓言就像长着白胡子的年长智者,语重心长的告诉人们一些生活的道理和人生的哲理一代代人听着故事长大从中汲取智慧。本书收录了教科书中“快乐读书吧”指定的图书,配以名家名师讲读,既能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本中的作品精髓,又能开拓你们的阅读视野,从而提高思想力、审美力、想象力和写作力。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外篇·至乐》)

鲁侯养鸟是则寓言,反映了一段历史故事。寓言讽刺了那些不以正确的养鸟的方法养鸟,而用供养自己的方法养鸟的国君。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好的愿望必须符合事实,如果只有主观愿望而违背客观实际,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故事原文

我国古代的那些国君,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都是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每天接受着至尊的膜拜,欣赏着最美妙的音乐,吃着最讲究最丰盛的食物。这些人养尊处优,却不见得有多少过人的智慧。

有一天,一只巨大的鸟飞落在鲁国都城的附近。这是一只海鸟。它的头抬起的时候,身高达8尺,样子长得很漂亮,很像传说中的凤凰。因此,人们都把它当做神鸟。

鲁国国君听了臣属关于这只大海鸟的汇报,决定以盛大的礼节郑重其事地迎接它。鲁侯在宗庙里毕恭毕敬地设酒宴招待海鸟。鲁侯命宫廷乐师奏起了最高级的《九韶》曲。这是舜帝时在最隆重的场合下才演奏的乐曲,共有九章。他又派人给海鸟摆满最上等、最神圣的大牢供品做食物,这些食物就是用很大的盘子盛着烤熟的全牛、全羊和全猪。鲁候侍立在海鸟旁边,诚心诚意地请它食用。海鸟看到这莫名其妙的场面,被吓得有些发呆。它离开了辽阔的大海,失去了宝贵的自由,看着面前纷乱的人世,只觉得头昏眼花,充满了惊恐和悲伤。海鸟始终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之后,它便在极度的惊吓忧郁中死去了。

鲁侯十分沮丧,还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何处。其实,鲁国国君这是用供养自己的一套做法来养海鸟。他不知道世上万事万物皆有自身的特点和所应遵循的规律。而鲁侯却不看场合不分对象,只凭自己的想当然去办事,他不懂得用养鸟的办法去养鸟,结果事与愿违,做出了适得其反的蠢事来。

读后感

一篇寓言往往有多种寓意,越是优秀的寓言,涵盖面可能越大,寓意可能越深刻。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有的人读了这篇寓言,浅尝辄止,就会率尔回答:是讽刺那些不以正确的养鸟的方法养鸟,而用供养自己的方法养鸟的国君。这种回答没有错,但总觉得不深刻、不全面、没有与有关养鸟的大背景,即环境与历史联系起来考察。

这篇寓言本来是一篇历史故事:《国语·鲁语》中有记载:“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之外,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受到了鲁国的贤人展禽的批评,认为臧文仲是无故加典,非*之宜。庄子把养鸟的主人公改成鲁侯,增加了鲁侯用九韶的乐章和猪、牛、羊三牲盛宴养鸟的情节。这些养鸟的具体情节,在奴隶制全盛时代,也许是本该如此的,但在臧文仲时代,就是“无故加典,非*之宜”,使庄严的祀典成为愚蠢而可笑的了。

人与人,人与物,差异很大。你认为最好的,人家可能觉得不好,甚至可能觉得最差。以己度人,有时是错误的;主观臆断,往往导致事情失败。鲁侯养鸟,过于人性化,把鸟当成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那么,这篇寓言的深层寓意是什么呢?这篇寓言的深层寓意在于启发人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努力掌握事物的规律性,绝对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丝毫也不顾及工作对象和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它们有些什么特点,有些什么规律。如果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生物(动物或植物,如这篇寓言故事中的海鸟),还要进一步了解它们的个性,与同类或不同类的事物,有哪些相同之点和不同之点,它是怎样适应它长期生活的环境的,到了新的环境,该怎样帮助它适应新的环境。如果对于事物的特点和个性以及它过去生活的环境,一点也不了解,就盲目地去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习惯,就不可能把事物处理好。《鲁侯养鸟》寓言故事中,鲁侯的失败,就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

最好的寓言往往包含最深层的寓意,也就是具有深刻哲思的寓意。根据当代国家最权威的辞书《辞典》的解释,简明地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的学问,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生活的灵*。可以这样概括地说:中国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的学问是儒道互补,儒道互补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活的灵*(当然,我们儒道互补中可能渗透和揉入的渣滓是要排除的)。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无为”和“道法自然”是道家学派的两个最主要的思想。“无为”不是没有作为,而是在了解事物、事件的扎实基础上顺其自然,不要妄为;“道法自然”就是“道”以自然为最高的、最根本的法则,自然不单指自然界,而是兼指自然如此,自然而然。如果这篇寓言故事中的鲁侯在海鸟的问题上,采取“无为”即“不妄为”的态度,不违反海鸟的习性,不把海鸟迎到鲁国宗庙来款待和供养,而是遵循鸟的习性,让它回归自然,回归大海,把它送到海边,选一个比较开阔又比较安静的环境,把它放到无边无际的天空和海域中去,那它绝不会不吃不喝,两眼昏眩,心里悲伤,熬过了整整三天才死去的。

这篇寓言故事,只是鲁侯养鸟的某些具体内容,故事中的鲁侯,是一个鲁莽愚蠢的国君,按他养鸟的办法是绝对养不好鸟的。庄子写这篇寓言的寓意,绝不在于揭露鲁侯的无知和荒谬。这篇寓言最深层寓意,是通过鲁侯不是“以鸟养养鸟”,而是“以己养养鸟”的失败教训启发人们养鸟要顺乎自然,充分掌握养鸟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养好鸟。由养鸟要顺乎自然,推而广之,治民也要顺乎自然,治理老百姓要掌握老百姓的迫切要求和特点、习惯,老百姓被治理得丰衣足食了,反而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道家治民的最大成功,也是这篇寓言的最深层的寓意。

这篇寓言之所以成功,在艺术手法上是庄子对表达寓意有关的细节的功力之深,用笔之勤,如寓言中鲁侯养鸟的方法、食物以至乐章,都写得非常庄重、详尽、具体,把鲁侯的愚蠢荒谬、无知反衬得非常突出;鲁侯采取的这些方法、食物以至乐章,不但不能使海鸟感动,反而直接促使海鸟死亡,那就是庄子笔下的海鸟“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我们说这只鸟是死在愚蠢、荒谬、无知的鲁侯之手,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我们从庄子的寓言中,可以学习到的东西很多。庄子这篇寓言之所以成功、方法之一就是突出重点,在细节上也不放松,尤其当这一细节与表达寓意有关时,尤其是这样,在这种时候,庄子下笔如有神,功夫加深,用笔加勤,一字千钧,使寓言的寓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每天读点书

点滴伴成长更多精彩

一个爱读书的人,首先会改变的是他的谈吐,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话,这些都清清楚楚。有时,一个人一开口说话,我大概就能猜到他脑子里有几本书。

一个爱读书的人,灵*有香气,不仅仅是表现在外表上,更主要的是你的谈吐,你的思维,当你读了足够多的书的时候,你的灵*自然会散发香气,并且被每一个人嗅到。

父母和孩子终身学习,共同成长;培养家庭阅读的风气,点滴记录每一天,成长每一天。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阅读原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爱读书中国古代寓言故事14鲁侯养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