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①,问其②故。一儿曰:“我以③日始出时去④人近,而日中⑤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⑥,及⑦日中则如盘盂⑧,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⑨,及其日中如探汤⑩,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辩斗:争论,争辩。
其:代词,指代“两个小孩”。
以:认为。
去:距离。
日中:正午。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到了。
盘盂(yú):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汤,热水。
决:分辨,判断。
孰(shú)为汝多知乎:谁认为你多智慧呢?孰,谁。为,同“谓”,认为。汝,你。知,同“智”,智慧。
译文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大的像车上的蓬盖,到了正午时却像盛物的器皿一般大了,这不是远的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后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感觉清凉,到了正午时却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猎,这不是近的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分辨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谁认为你多智慧呢?”
出处《列子·汤问》
人物介绍列子:(约前年—前75年),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后被尊奉为“冲虚真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其学本于*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赏析此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
全文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人物语言极具性格化,人物形象则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理解。
首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引人思考。
其次写两小儿凭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两小儿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可见他们勤于思考,富有想象力,虽然他们的认识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
从故事本身看,两小儿敢于探讨艰深问题,不管多么幼稚和肤浅,却反映了古人渴望认识自然现象的强烈愿望,这种探求精神是值得赞许的。
孔子作为大学问家,也不能通晓各科知识,而且当时人类认识自然现象的水平还很低。孔子“不能决”说明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这种态度是对的,为什么要“笑”他呢?
“孔子不能决”告诉我们,做人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
“孔子不能决”还告诉我们,孔子那样的大学问家,尚且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看来,知识是无穷尽的,什么人都应该不间断的学习,不放弃探求。
/六年级(下)文言文回顾/
寒食
十五夜望月
迢迢牵牛星人日立春
学弈马诗
石灰吟竹石
/六年级(上)文言文回顾/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沙道中过故人庄春日回乡偶书
浪淘沙
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
游子吟成语典故(一)
成语典故(二)经典名句
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