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
戈
庄生晓梦迷蝴蝶
比老子晚年的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道家学派的二当家。据说庄子的先祖是宋戴公,宋国的第十一任国君,庄子祖上是真正的阔过。庄子曾在宋国担任过的漆园小吏,后来选择终生不仕。楚威王聘请他出山为相,被他一口拒绝。他与楚国使者的对话,堪称经典,后面再讲。
庄子大部分时间都过着隐居生活,真正做到了忘利、忘名、忘我,体现了老子所说的见素抱朴,现其本真,守其纯朴,不为外物所惑的境界。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1]。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算是中国隐士的老祖宗。庄子隐居不出,也和他本人的性格缺陷有关。庄子是一个非常自我的人,嬉笑怒骂,任意随性,喜欢无拘无束。
其实,庄子不适合官场,官场讲究和光同尘,混的好的,都是那些能管住嘴的人。庄子显然不是。因此,司马迁在评价庄子时就说:他说话肆无忌惮,光图着自己痛快了,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体制内的人肯定很难接纳他[2]。庄子可能也意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便选择过闲云野鹤般的生活[3]。庄子的思想精华都在《庄子》一书里面,他用自己独特的庄氏文风,以大量寓言故事来表达深奥的哲理。
其一,发展老子的“道”庄子认为,老子把“道”的本质概括为“无”,无中生有,那么,“无”之前又是什么?老子没说。对待这个问题,庄子很超脱,他认为不必去纠缠“有”,还是“无”,直接抓住“道”就好了。“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生天生地”、“无为无形”,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它超越了时空限制,属于一种终极性的创造力,无所不在,又无所不能。为了说明这种终极性创造力,庄子提出了有趣的说法:“物物者非物”。五个字中有三个“物”,第一个“物”是动词,使动用法,第二个、第三个“物”是名词。这句话翻译出来为:使万物呈现具体形态的事物,即万物的创造者,本身并不是具象的事物。万物的产生不可能先出现具象性的事物,而是由气聚合产生万物,然后才会繁衍生息[4]。那种创造者是什么?庄子回答说,那是“道”!其二,提出“齐物论”从老子的“道”出发,庄子认为通过修养可以得“道”。得道后,便会达到“道我同体”的境界,我就是“道”,“道”就是我[5]。道在哪儿?就在我们自己身上。庄子根据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观点,提出“齐物”思想。注意!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有很多解释版本,最流行的是: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微卑贱的草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圣人亦如此,把老百姓当成猪狗来豢养。如果按照这个解释,就推导出老子思想中充满了阶级压迫与歧视。实际上,这句话恰恰相反,蕴含着众生平等的观念,万物之间并无差别——天地不感情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感情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这是“齐物”思想的雏形。庄子认为,万事万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一律平等。万物都在不断地生长和消亡,循环往复,终点亦起点[6]。只有以无差别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才能达到物我两忘,才能获得真正解脱。这样,庄子就把“道”发展成了一种绝对的主观精神。台湾学者劳思光先生评价庄子:“盖自我观赏流变之世界,既无所求,亦无所执;形躯固不为累,知识是非亦不系于心,不唯觉时‘无忧’,寐时亦不梦矣。……并不求理分之完成,亦不作舍离之超越。不求事事如理,不觉一切法空。只是顺物自物,观赏自得。”[7]
其三,追求超脱的人生态度
庄子终生都在寻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崇尚“逍遥游”,“逍遥”是一种人生态度,就是对所有事物都是冷眼旁观、超然物外、听天由命[8],“安时而处顺”。楚王请庄子出山,他们之间有段精彩对话:庄子就问使者:“听说楚王有一只神龟,死去了三千多年。还被楚王用锦盒装着,供奉在宗庙里。如果你是这只龟,你愿意好死,还是赖活着?”使者回答:“如果非要作出选择,我选择后者。”庄子就说:“既然如此,那你回去吧。告诉楚王,我也选后者。”[9]很显然,庄子看透了这世界:身处庙堂之高,虽然显贵,却有丧命毁灭之危险;处江湖之远,虽然清平,却能够逍遥自在尽享天年。在看待生死问题上,庄子亦是智者。庄子非常豁达,把生死理解成一件快乐的事,甚至死比生还要幸福。这就可以理解,为何庄子老婆去世,他不但不悲痛,反而在“鼓盆而歌”,敲着瓦罐唱着歌。他的老友惠施看见了怼他:“你不难过也就罢了,还敲敲打打唱着歌,说好的真爱呢?”庄子则回答说:“我老婆最初是没有生命的,来天地间走一圈,重新没有生命。现在她安息于天地之间,回归到原始状态,我若哭哭啼啼,岂不是太不通达了吗?”[10]同样,庄子临死之际,弟子准备厚葬他,他拒绝了,让随便找个地方处理了吧。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葬品。弟子则说:“如此暴尸荒野,会被鸟吃掉。”庄子回答很洒脱,他说:“在上会被鸟儿吃,在下会被虫子吃,厚此薄彼,不也算是偏心吗?”[11]庄子确实活得洒脱,悠然逝去,向死而生。庄子还有很多经典,比如“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只有放下执念,才能迎接全新的自我。其四,将对立转化思想发展为相对主义
老子还执着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庄子则放弃一些相对观念,认为彼此之间并无绝对界限,认识者的主观感受才能最终决定事物的属性。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诗叫《锦瑟》,其中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使用的就是“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子用寓言表达自己的困惑:自己做梦变成了一只蝴蝶。梦醒时分,庄子发问:是庄周在梦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庄周?谁为主体,谁为客体,难分彼此[12]。比如说当你遛狗的时候,是你在遛狗呢,还是狗在遛你呢?主体不同,结论相反。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推演,问题是无限的,根本无法决断。所以,庄子超级智慧,他选择了及时刹车:“生命是有限的,知识却是无穷尽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不值得!而那些在追逐知识路上的人,活得可真累啊!”[13]怎么解决这一现实矛盾?“两行”,两者并存共行,无需一致。正如“庖丁解牛”一样,凡事都沿着事物本身的脉络来进行,人只要遵循规律,就可以修养身体,保全天性,锤炼精神,颐养天年[14]。其五,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针对当时盛行的“人定胜天”和“天定胜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天与人不相胜”[15]。庄子所说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为”。天地不大于人,人也不大于天。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人为就会破坏自然,要求人必须顺应自然,便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庄子讲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一个中央之神,名叫“浑沌”。他没有眼睛、耳朵、鼻子,也没有嘴巴,像个鸡蛋一样的浑球。他的朋友南海大帝儵和北海之帝忽,三个大仙关系很好,经常聚会,浑沌每次都盛情款待。有一天,南海大帝和北海之帝就商量,准备感谢浑沌的情谊。他俩准备给浑沌开七窍,在这个浑球上开出七个孔。每天开一窍,七天后把混沌给开死了,七窍流血而亡[16]!庄子讲述这个寓言故事的目的何在?他想告诉人们:不要去干违背自然法则的事情。混沌神原本就没有七窍,你非要给他开窍,虽是好意,却断送了他的性命。这不是好心办坏事嘛!与其让他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结果却导致死掉,还不如就让他浑浑沌沌,糊里糊涂的活着。另外,还值得一说的是,庄子散文。庄式散文,汪洋恣肆,想象瑰丽,情思飘逸。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当中,思维品质高的人不少,而文学素养高的人却不多,最高的要算庄子。随后只有屈原,才勉强可以与之比肩。庄子的文学素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想象力,二是寓言化。
其代表作是《逍遥游》,庄子将诗化情调展现到了极致,读起来有一种“丝滑”的感觉[17]。李白是庄子铁粉儿,赞誉庄子文章能“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18];鲁迅也对庄子溜须拍马:“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19]如果当时有自媒体的话,庄子绝对靠实力圈粉,他的文章分分钟便会刷爆“朋友圈”,成为“网文大V”。
道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呈现出来的是“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法家主刚,儒家贵柔,道家清静。从治国策略上讲,开国之初,采用“老庄路线”,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缓过劲儿了,转为“孔孟学说”,积极进取,开疆拓土。盛世时,儒学歌功颂德;离乱时,道家抚慰镇痛。可见,道家思想是刚柔切换之间的润滑剂。如果再从民族性格上来讲,儒法强调入世有为,道家主张出世无为。从古至今,国人始终在这个阴阳两极的圈圈里打转。成功时,兼济天下;失意时,独善其身[20]。但,老庄显然高人一等,老子选择急流勇退,庄子则是干脆隐居。奉行断舍离,拒绝名利场,世间有几人?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2]《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4]《庄子·知北游》:“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
[5]《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6]《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7]劳思光著:《新编中国哲学史》(一),三联书店,年版。
[8]《庄子·天地》:“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9]《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10]《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人且偃然寝于巨市,而我嗷嗷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11]《庄子》佚文:“庄周病剧,弟子对泣之。应曰:‘我今死,则谁先?更百年生,则谁后?先不得免,何贪于须臾?’”
[12]《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13]《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14]《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15]《庄子·大宗师》。
[16]《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17]《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18]李白:《大鹏赋·并序》。
[19]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5年版。
[20]《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