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侵删)
writer
冉九
Date
.5.22
Weather
Sunny
庄子:“从容出游,是鱼之乐也。”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于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于固非鱼也,于之不知鱼之乐全矣!”——(选自《秋水》)话说有一天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道:“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正因为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的想法,同样的道理,你本身又不是鱼,你肯定也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与惠子这场有名的辩论相信大家都听过,大家觉得谁说得有道理?从逻辑上来讲,很多人会觉得惠子说得有道理,稍微觉得庄子有点狡辩的成分,但我们仔细想想他们之间的矛盾在哪里?惠子的态度在于一个认识的角度,或者说一个科学的角度,即——认识是怎么可能的?在他看来,快乐仅仅是一种体验,它是无法认识的。在这个过程中,鱼到底快不快快乐,你无法了解它。而庄子是一种体验、审美的态度,他是怎么体验到鱼的快乐呢?当然体验不到。但是可以通过移情的方式体验到,移情就是把主体的情感“移入”对象中。通俗点说就是把个人的感情融入到鱼的身上,将自我变成对象,对象变成自我,从而达到“主客统一”的境界。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你看敬亭山看不厌可以理解,但是怎么能说敬亭山看你也看不厌呢?在这首诗中,就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当庄子凝神